拥有一千个蛇头舍沙,是印度神话中第一条出生的蛇类,也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神的重要随从。


婆苏吉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


印度巴达米的一处石窟雕塑中,毗湿奴神坐在舍沙蛇身上。


一名印度小男孩在学习如何舞蛇。

  “但愿诛灭安陀迦的湿婆(主神)永远亲自保护你!他曾经焚毁爱神、使诛灭钵利者的身体化为武器,以身体拱起的踏射为项链和臂钏,托起恒河。”

  ——《罗摩衍那》,蛇是主神湿婆的守护神

  蛇在印度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形象,庙堂之上,它是堂堂的神明,市井中,它是戏耍的对象,甚至是姑娘恋爱的对象。

  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在印度的宗教中,蛇有着各种神的形象,蛇被认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化身,亦或是毗湿奴神的随从;拯救世界的功臣等。

  印度人相信,只要人无伤蛇之心,蛇就没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镜蛇更是财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并供它食物,命中一定会走好运。现如今在印度许多农村都有香火缭绕的蛇庙,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一男半女,对庙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顶礼膜拜。 B4-B5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起源】 起源宗教比印度教更古老

  行走在新德里的街头,时常会在街边一隅看到有一些衣着简陋、头戴传统包巾的男子,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几个大小不一的竹篓,一根笛子便构成了他们的全部家当。

  待到选定地方,他们便会席地而坐,鼓起腮帮子,肋骨凸显,吹动手里的笛管,男子面前的简陋竹篓里,一条条蛇徐徐地从竹篓中显露身影,它们或慢慢地从竹篓中探出头部,仿佛在探究音乐的出处,或随之竖立身形,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摇摆身形,待到音乐静寂,则立刻缩回篓中。

  印度的舞蛇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印度宗教专家纳拉亚南表示,印度的舞蛇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宗教崇拜,这种宗教崇拜甚至比印度教等宗教还要古老。“在很多历史悠远的文明中,都存在着古老的宗教崇拜,”纳拉亚南表示:“而印度的舞蛇文化也是发源于此。这种对蛇的宗教崇拜曾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非洲部分游牧民族中十分常见。即便是在现代的印度社会,这种对蛇的崇拜仍在继续,是印度的一道独特风景。”

  【崇拜】 敬畏死亡与生存的仪式

  纳拉亚南介绍说,在这种宗教崇拜中,印度祖先认为,蛇从根本上代表着死亡和之后的重生。“说到死亡的象征,蛇在成长的时候会经历数次蜕皮,这被我们的祖先视为死亡,”纳拉亚南解释称:“说蛇象征重生是由于每次在蜕皮后,蛇都会以全新的形象和新鲜的血肉出现,没有岁月的痕迹,仿佛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而舞蛇对于当时的印度人而言,则是表示对于这种死亡和死后重生的敬畏的一种仪式,是一种对于生存的敬仰。毒蛇是死亡的象征,他们躲在暗处袭击人畜,但在舞蛇人的手里,他们乖巧听话,甚至有了宗教意义,或为人看家护院,或在庙宇和祭祀之处为神明献舞。

  即便是现在在印度城镇和村庄的大街小巷,仍可以看到崇拜蛇灵的庙宇。它们仍被视为拥有无上法力的神,在人们为神明送上贡品和鲜花时,舞蛇人就在神像的四周吹起笛子,让众蛇与之共舞,仿佛为神明献舞一般。

  【传承】 寻找古老文明继承者

  舞蛇人在印度存在了上千年,但现在这一古老职业正在走向没落。上千年的历史让舞蛇者们发展出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舞蛇人乔基斯说,每当他们的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们便在他身上滴几滴有毒的蛇液。他们相信这会帮助他生来便具备辨别蛇性的能力,并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摆在印度年轻人的面前,舞蛇人逐渐成了“过时”的东西,甚至在印度一些村落,传统的舞蛇者会强迫年轻人学习舞蛇技术,希望这种继承了古老文明的艺术可以后继有人。但是由于毒蛇伤人,收入低下,很多年轻人都放弃。

  【没落】 以蛇换钱,法规限制舞蛇

  一位名叫马里克的动物保护组织成员表示:“真正崇敬蛇的舞蛇者,能依靠祖传的技能,迅速识别各种不同的毒蛇,知道从哪里才能捕捉到眼镜蛇,清楚被蛇咬后应该怎么处理。但现在印度存在不少对蛇一知半解的舞蛇者。”事实上,印度有大批眼镜蛇并非死于舞蛇表演,而是因其独特的蛇纹而被猎杀,它们的皮最终会被制成手提袋。

  在1976年,印度政府就颁布了任何人不得驯养蛇类的法律,当时并不限于舞蛇人,但这种情况最近变得严峻起来,由于蛇皮可以做鞋子和皮包,蛇胆可以入药,因而一些舞蛇者开始走上了贩卖毒蛇的道路,这让舞蛇人也逐渐被纳入法规中。那些坚持古老习俗和传统的舞蛇人坚决反对这种“数典忘祖”的做法,他们认为舞蛇者可以用蛇来赚钱,但绝对不可以卖蛇或杀蛇,因为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蛇,他们的古老职业也将彻底消失。

  【保护】 驯服技能仍受人尊敬

  由于印度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对舞蛇表演的限制,使得舞蛇表演大大缩水,很多表演者选择了退出。一名70岁的舞蛇人布鲁布哈声称:“政府规定要我释放蛇,可这使我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和其他许多舞蛇者都没有上过学,除了舞蛇根本没有其他技能。”

  目前,由于政府禁令,许多舞蛇者已经转入地下,所以当游客想欣赏此类表演时,必须事先打听清楚哪条街上常会出现舞蛇者的身影。虽然舞蛇者在印度社会等级中属于下层,但他们驯服眼镜蛇的技能却依然受到许多印度人的尊敬。甚至于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成员也对彻底禁止舞蛇这项古老的传统节目持保留意见。马里克认为,印度舞蛇者掌握了大量有关眼镜蛇的知识。

  印度文化保护部门的官员已经意识到如果全面禁止舞蛇人捕捉并饲养蛇的话,印度流传千年的舞蛇文化将彻底断裂。因此其建议印度政府颁布培训计划,将舞蛇人培训成正规的驯兽师,在动物园为人服务,甚至可以上门为家中进入蛇类的市民提供抓蛇帮助。

  舞蛇人

  一名出色的舞蛇人表示,舞蛇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蛇,立刻就可以让它闻笛起舞,而对于舞蛇人来说,如何抓住一条蛇才是最考验技术和胆识的最重要一步。

  引蛇出洞,用特制的金属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诱它将嘴张大,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藏在蛇牙后面的毒囊取出。表演用的蛇必须3-4个月换一次,否则蛇会因失去野性变得懒惰。为了保持蛇的野性,舞蛇人会将之前的蛇放归山林,开始新一轮的抓捕。

  ■ 印度版《白蛇传》

  现代 印度女子嫁给眼镜蛇

  中国《白蛇传》中书生许仙与化身为人的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如果说现实中的印度,真的有人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一条蛇,你会不会“又相信爱情”。

  2006年的5月31日,印度奥里萨邦的库尔达区一个名为阿塔拉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官竟是一条蛇。

  这名名为比姆巴达·达斯的30岁女子称自己与这条蛇相爱了,婚礼当天,比姆巴达身着一袭丝质纱丽,体态妖娆,她说,这条蛇就住在距离自家不远的一个蚁丘附近,由于在婚礼现场没有能让它亲自出席,亲属们安置了一个它的铜制雕像作为代替。

  比姆巴达说:“尽管蛇不会说话,也听不懂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交流。当我把牛奶放到这条眼镜蛇生活的蚁丘边的时候,它总会出来喝掉这些牛奶。每次我去看它,它也从未伤害过我。”

  比姆巴达与蛇的婚姻得到了母亲的赞同。她的母亲说:“比姆巴达曾经得过病,但我们无钱医治。当她开始给这条蛇喂牛奶后,她就痊愈了。她正是因这个原因而坠入了爱河。”而村中长辈和村民们对于比姆巴达的选择都很赞同。婚礼当天,有2000多人前来祝贺,他们相信婚礼将给村子带来好运。

  习俗 爱情与欲望的象征

  在印度,蛇与爱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印度有蛇祭的习俗,在蛇祭仪式上,常常有女性讲述些与性和爱联系在一起的有关蛇的故事。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对这种习俗就有一些记载。被誉为印度版《十日谈》的古代故事集《五卷书》中,也记载了“与蛇结婚的女子”的故事。古老传统中蛇崇拜的文化印迹一直贯穿在印度人的爱情文学中,在《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一书中,作者石海军认为印度之所以流传这种故事,这与印度古老的蛇崇拜传统有密切的联系,印度人看来,男人,白天是丈夫,晚上是动物。而奥里萨谚语也称:“白天的女人美如画,晚上的女人像条蛇。”它反映了人的两面性和人性的复杂,也表明了对人性和动物性的探索。石海军认为,出于对蛇的古老崇拜,在印度的爱情文化中,蛇被当做动物性的代表而加以称颂,象征着美好和谐的两性与爱情。这样,爱情和牺牲的故事会对印度人的爱情观有一定的影响。

  ■ 节日

  蛇节

  每年8月4日是印度教徒祭拜蛇神的古老宗教仪式。

  许多印度教徒会在这一天给蛇神献上鸡蛋和牛奶作为供品,表达对蛇神的敬畏。

  蛇节当天,一些地方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手上都有一条蛇,有的人将蛇抱在怀里,不停地亲吻着;有的人将蛇缠绕在身上,年轻的女性甚至会把蛇系缚在肚脐间,将之作为美丽的“腰带”;小孩子只穿着短裤,赤裸着的身体上倒挂着八九条红绿斑纹相间的小蛇。而尽管这时候难免有人会被蛇咬伤、缠伤,但他们却引以为豪。在一些市民的心目中,在蛇节被蛇咬了或者缠了预兆着今生今世无灾无病。

  “蛇舟”

  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的喀拉拉邦河沿岸,兰慕拉、乾帕库兰、科塔雅等地区传统的欧南节上,有一种有关蛇的吉庆活动——蛇船竞赛,这与中国的赛龙舟颇为相似,乘坐的船全部被装饰成了蛇的模样。船头是一个生动的蛇头,吐着红色的长舌。蛇船竞赛在当地被看作是每个村庄的大事, 如若胜利,全村人都要为他们的勇士们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