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宝后能继续裁判工作,黄丹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受访者供图
中国足坛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她们的出现就是风景。她们是足球女裁判,绿茵场上不一样的“黑衣法官”。成为裁判的道路并不轻松,女裁判更是如此。在本周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一级裁判黄丹讲述了自己的裁判故事。
入门
裁判生涯从零开始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黄丹走上足球裁判之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顺理成章”。
3年前,北京市足协和丰台教委联合举办三级足球裁判员培训班,学校领导推荐黄丹参加。那时,她对足球的了解并不多,仅限于知道于大宝,“我原来是一名田径运动员,很少看球。”来到培训班后,零基础的黄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学习历程,当时看判罚规则“就像看天书一样”。
学艺向来是师父领进门,黄丹遇到了一位好的启蒙老师。曾经执法过甲A联赛的老裁判颜世芳极为耐心地教导后辈——比黄丹父亲年纪还大的老师拿着手旗,在球场上不断奔跑,让黄丹跟在身后,最直观地告诉她怎么看角球、越位和界外球。这是令黄丹印象最深的一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黄丹加强了实践,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担任助理裁判时遇到的一件事。助理裁判的职责并不像外行人想象得那么简单,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越位和界外球,做好协助主裁判的工作。在一场比赛中,黄丹关注攻方球员是否越位时,球在混乱中被破坏出边线,“我确实没看清楚,引起场上队员的不满。”
“当时队员们问是哪方的球?真的感觉很被动、很为难,幸好主裁判看清楚了,果断做了判罚。这件事也给我上了一课。”黄丹说。
严格
裁判体测精确到秒
要成为一名裁判员,仅有业务学习是不够的,体能训练同样重要。作为目前在北京市足协注册的国际级女子裁判,唱鑫鑫给黄丹分享了很多经验,比如控制饮食,让体脂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每周保持力量和有氧训练……
这些与女生爱美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各级别裁判员体测都有相应标准。比如间歇跑和冲刺跑,每一项的合格标准都精确到秒。
2018年时,初为人母的黄丹曾短暂告别裁判工作,复出之路考验的是毅力。当时,她的体重涨了20公斤,刚恢复体能训练时,感觉每一步都跟不上,嗓子里都在“冒火”,脚底磨出了水泡,两个膝关节受伤……
但付出就会有收获,她在去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举办的中国校园足球裁判员初级班、精英班的培训考核。
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当初的“门外汉”已经爱上这个职业。除了业务学习、体能训练,黄丹还要提高英语水平,“老师曾叮嘱我,作为一名裁判要有强大的心脏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不被任何外力干扰。”所以一步步走来,越来越靠近的不只是成为一名优秀裁判的目标,还在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
付出
女裁判员艰难上路
与男裁判相比,走上绿茵场的女裁判们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除了校园足球比赛,黄丹也多次完成过中国足协和北京市足协的比赛任务,其中包括不少成人比赛。
面对女裁判,参赛的队员和教练们大多会更包容一些,会更客气一点,鲜有出现为某个判罚不依不饶的场景。
不过,女裁判的人数如今依然不多,从北京市足协注册裁判员现役各级别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巨大差异。各级别男裁判人数总计为2371人,女裁判仅有262人。
黄丹告诉新京报记者,家庭与工作单位的态度都是裁判员们需要面对的,毕竟裁判员大都是兼职的,若工作单位不支持,很多裁判就无法出现在比赛场上,“其实我能走到今天,特别感谢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
在黄丹有了宝宝后,亲友们也曾劝她放弃裁判工作,这或许是女裁判们都会遇到的问题。黄丹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家人和单位最终都支持了她的选择。而不少女裁判都因工作、学业和家庭原因不能经常参加裁判执法,甚至最终放弃了“绿茵法官”这个身份。
好在女裁判正在得到比以往更多的关注,除了市足协开展的裁判员继续教育课程培训,“传帮带”在这个群体中有着更多体现。不少有着甲A、中超执法经验的男裁判会走进校园足球,悉心指点年轻裁判。执法过女足世界杯的秦亮来给同行们传授经验,另一位国际级裁判唱鑫鑫则经常给大家带回最新的学习内容……
中国足球女裁判,已经在路上。
快问快答
上场前化妆?有时化淡妆
Q:当裁判以前,看球多吗?
A:真的不多,就和朋友看过几次北京国安的比赛,就记住了于大宝,因为在我看的那场比赛里,他有一个很漂亮的进球。
Q:那么现在呢?
A:现在看球比以前多得多,而且更关注执法高水平比赛的裁判如何判罚。
Q:上场前会化妆吗?
A:有时候会化一些淡妆。从家里出发前就会套好裁判员的装备,避免到现场遇到更衣不方便的情况。
Q:成为裁判员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A:有一次执法比赛,我担任主裁判,防守方几乎就是在禁区线那里犯规,当时我位置很好,看得很清楚,马上判了任意球。双方队员对这个判罚都很认可,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有人不会犯错,但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励我用更高水准要求自己。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