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特别惊喜,心想我没看错吧,这是什么意思呢?”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孙玉洁回忆起刚得知获奖时的情景,眉眼间的欣喜清晰可见。

在中国8名击剑名人堂成员中,26岁的孙玉洁是获奖时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她取得的成绩毫不逊色。两次参加奥运会,孙玉洁收获1金1银1铜,成为中国击剑史上集齐3色奥运奖牌的第一人。

入选世界击剑名人堂,在别人眼中,这是无上的荣光。上周末,孙玉洁在专访中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对入选名人堂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这是我通过十几年的刻苦训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我要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人。”

孙玉洁在北京大学接受专访。吴江 摄

母亲的教导一生受用 

得知获奖后,孙玉洁第一时间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拉着父亲为女儿祝贺。但是孙玉洁听得出,母亲有意克制着喜悦。

 “刚出成绩那阵,妈妈就鞭策我‘你千万不能飘’。”在孙玉洁看来,自己为人处世的低调,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通电话里,母亲没有再说类似的话。“可能因为这些年我做得挺好,她觉得我在按她的‘方针’执行吧。”说着,孙玉洁笑了。

伦敦奥运会,孙玉洁斩获1金1铜。拿到团体金牌的这一天,距离她20岁生日还有6天。当鲜花和掌声一股脑儿袭来,母亲却给她敲了警钟。“她说:‘孩子,你答应妈妈一件事,无论将来取得什么成就,一定要保持低调做人,不要忘了你的成绩是怎么来的。’”在那一次促膝长谈后,孙玉洁一步步地实现了在女子重剑项目中的“大满贯”。

类似这样的谆谆教导,孙玉洁的母亲10多年来不知说了多少。孙玉洁10岁时从游泳项目转项,开始了击剑生涯。然而起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去队里训练的第一天,她就因为害怕木质剑道在训练中发出的“咚咚咚”的声响而萌生退意。孙玉洁说,是母亲的鼓励让自己坚持了下去,“妈妈说:‘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害怕的事,10岁你怕剑道,11岁你还会怕别的,到了妈妈这个岁数也有害怕的事,但你不能一怕就退缩,要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明天继续去练,就是你克服的第一个困难。’”

母亲这一席话,支撑了孙玉洁的整个击剑生涯。每当遇到困难,想起母亲的话,她便有勇气去克服了。

孙玉洁牢记妈妈的教导。吴江 摄

求学北大甘当“苦行僧”

上周末,孙玉洁正忙着参加北京大学2018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作为北大2016年年度人物,孙玉洁今年的角色与前年不同,她由候选人变成了评委,“还是蛮新奇的。”

2016年里约奥运会,孙玉洁与队友们为中国女子重剑夺得团体银牌。一边在北大上学,一边为祖国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佳绩,“北大年度人物”的称号,她当之无愧。

在那次竞选演讲中,孙玉洁自豪地说,自己入学以来从未“挂科”。这对北大的“学霸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现役运动员孙玉洁来说并不容易。

入学前,孙玉洁曾向击剑队的师兄、就读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雷声请教,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苦”。当时孙玉洁没有概念,入学之后才得以亲身体会。“北大对所有学子一视同仁,我们是现役运动员,还要肩负着出国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一下子来到北大跟这些学霸们一起学习,的确很吃力。”孙玉洁说。

为了兼顾学业和训练,孙玉洁本科的时光可以用“苦行僧”来形容。老山训练基地距离北大23公里,坐地铁单程1个半小时,每天至少要跑一个来回。有时候,学校早晚各一节课,她中间还要赶回老山训练,这样一天就要往返两次,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即便这样,孙玉洁上课也没迟到过一次。每次训练刚结束,她就满头大汗地奔向北大。

每次出国比赛,她都会把学习要用的资料带上。托运行李超重,孙玉洁幽默地解释说:“自己体格儿太大,衣服用的布料太多。”

去年7月23日,拿到北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孙玉洁格外开心,她的努力得到认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辜负老师、同学们平日里对她的帮助和期望。“他们自己的压力就很大,我每次比赛回来还要找他们补课,真的感谢大家对我方方面面的照顾。”孙玉洁说。

肩负普及击剑的使命   

得知入选世界击剑名人堂的那天,孙玉洁正在贵州织金县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扶贫活动。而“积极投身公益”,也是国际剑联选择她的理由之一。

 “我想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孙玉洁想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为了给贫困儿童筹集善款,她曾把奥运会用过的剑、手套拿出来做公益拍卖;她也经常走进校园,与青少年、小朋友一起互动交流,向年轻一代传递奥运精神,传播体育人的正能量。

在孙玉洁看来,做公益是对国家培养的一种回报;推广击剑,这项在中国小众但在欧美国家风行的运动,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国际剑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亚剑联运动员委员会副主席的孙玉洁,有责任为中国击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宣传和普及击剑运动,孙玉洁一直在做,今后还会继续做下去。

孙玉洁说:“小时候刚练击剑的时候,我就要经常给大家解释击剑是什么。刚练击剑时,妈妈的同事就问:‘你女儿呢?挺长时间没见了。’然后妈妈说我在沈阳练击剑。‘你怎么让她干这个?风吹日晒的。’‘他们是室内的。’‘基建怎么可能在室内?’”孙玉洁的母亲这才发现同事的理解有偏差,同事们以为是“基建”,并非是运动项目的“击剑”。

随着中国击剑运动员不断在世界各大赛事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中国观众才逐渐关注击剑这项运动,但整体上还是对这项运动缺乏深刻的认识。曾经有人问孙玉洁击剑运动员身上连着的两根绳是做什么用的,“是怕打急眼了,往回拽的吗?”孙玉洁只好哭笑不得地耐心解释说,那是连接电子裁判器导电用的。

对于这样的经历,孙玉洁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名击剑运动员,无论以前、现在还是以后,我都有责任去推广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体验、了解、熟知,甚至爱上击剑。”孙玉洁强调,没有祖国的培养就没有她今天的成就,没有教练和队友们的支持就没有后来的成绩。

新京报记者 徐晓帆 吴江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