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编队用“爱心”点亮夜空,拼出多国国旗悼念新冠死者。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北京时间6月28日下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1000万。其中,美国的确诊数超过1/4,达251万。


西班牙大流感不会重演


面对突破整数关口的最新数据,世人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场疫情的规模和破坏力。半年多时间蔓延全球,没有明显的地理气候屏障;感染千万人,百分之五的死亡率。新冠现阶段的表现堪比1918年-1920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的第一阶段,感染人数低于西班牙大流感,但死亡率略高。西班牙大流感为祸三年、夺走了至少2500万生命,那是一场让人不寒而栗的历史悲剧。


当然,没有理由悲观地认定历史正在重演。迄今为止的抗疫情况说明,一百年来人类社会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决心和能力,技术条件、国际环境今非昔比。


西班牙大流感的暴发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欧洲主要国家忙于战事,不仅未能及时应对疫情,而且在疫情暴发初期隐瞒了疫情信息——所谓西班牙大流感并不是在西班牙首发的,只不过在中立国的西班牙没有新闻管制,首次公开报道了这一疫情的存在罢了。


今天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是和平的,虽然免不了个别国家甩锅抹黑的丑态,但比起当年,国际公共卫生合作机制还在发挥作用,全球共同防控疫情是大势。


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给了人类更多希望。最为直接的无疑是医疗技术的进步。面对神秘的西班牙大流感,人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病原体,检测预防、有效治疗更是无从谈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科学家很快找到了罪魁祸首,随着深入研究,诊断和治疗方案不断更新。为控制病毒蔓延、挽救病人生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是20世纪初期不可想象的有利条件。


在公共政策层面,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各国政府收集和处理疫情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有信心相信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也要看到历史会押韵: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远没有到无所不能的程度,抗疫成功的代价依然高昂,其中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公共政策。


疫情防控常态化,高度考验执政能力


疫情暴发初期采取“放任”政策的意大利等西南欧国家,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就是教训。英国也曾试图走群体免疫的路线,但国民反应激烈,加之首相染病,很快就转向了加强管控力度的政策。由此可见,抗疫政策的有效性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疫情之下,政策决策和执行能力对抗疫成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科技能力。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在此次抗疫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主要问题就是出在了政治层面。特朗普总统本人缺乏执政经验,初期决策迟缓犹豫,是原因之一。



▲国际丨拜登痛批特朗普抗疫不力:他想当战时总统 却对疫情举了白旗。 新京报“我么视频”出品


更致命的是,两党纷争到了突破底线的程度,抗疫政策受到了严重干扰。在这方面,佩洛西为首的民主党人也难辞其咎。特朗普要“宅家抗疫”,佩洛西呼吁上街抗疫;特朗普要复工,佩洛西又要出手阻挠。这种无原则的“对着干”,甚至影响到了联邦和各州政府的合作,美国抗疫失去了聚焦抗疫的准星,令人失望。


与之相比,日本政府的抗疫政策由松到紧,还有奥运因素的干扰,但是基本上保持了朝野一致的政治团结,发挥了正常水准。


总结迄今为止的各国抗疫得失,不是为了指责,更不是为了看笑话,而是为了面对疫情后续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找到准星。这样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结束——黑死病、霍乱反复折腾了百年以上,西班牙大流感流行了三年左右。新冠疫情的长期化将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威胁,决不能掉以轻心。


各国的国情不同,抗疫政策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国民心理、政治环境等等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根本解决疫情当然是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成功,在此之前,新冠几乎不可能被彻底消灭。应该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停摆”正值春节长假,这是一项特殊的有利条件,很难复制。放任自流也不是大多数国家能够接受的方案,即便形成了群体免疫,能否撑到疫情长期化的终点,也有必要存疑。


因此,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00万,很可能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必定是人与疫情之间反复拉锯的胶着阶段,政策选择应注意精准有效、张弛有度——既要强化局部的重点防控,又要兼顾经济民生的正常运作。这将会高度考验各国执政者的决策能力。


在疫情期间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这需要各国主要党派、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合作。尤其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疫情在今冬的第二波暴发。各国需利用夏季窗口期,尽快达成抗疫共识并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避免再一次措手不及。


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社会的末日,但是全人类还要在疫情的阴影下负重前行,直至科技的曙光在天际亮起。


□关不羽(专栏作家)


编辑 孟然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