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上有大量博士、研究生研究张楚廷的教育思想。
2020年第一个月刚过半,学术圈的“负面爆料全年指标”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先是“导师崇高与师娘优美”的闪亮赞歌吹响前奏,接着“主编儿子10岁在核心期刊发文”刷屏进入高潮。
原以为就可以这样结束,大家都好好回家过年。可是没想到,这压根就是个晚会开场串烧,“学生论文研究导师”又火了……
研究导师可以,避个嫌先?
或许是在新闻扎推效应的作用下,近日有网友发现,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知网收录了大量以“张楚廷”为篇名的文献,其中包括不少硕士、博士论文,绝大部分来源于张楚廷曾就职的湖南师范大学。
注意,“张楚廷”是频繁出现在论文标题里。这些以“张楚廷教育思想”为题的硕博士论文,张楚廷不仅是被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还好作者一栏没有张楚廷,否则这些论文就能召唤神龙了。
检索公开资料可以得知,张楚廷教授已经83岁高龄,早年是一名数学讲师,后来研习教育学等学科,逐渐成为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并且著作颇丰。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可不可以研究老师?
这当然是可以的。
只要这位老师具有真材实学,其著作与思想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就无可厚非。但在现代学术伦理和基本规范里,这位被研究的导师,是万万不应在学生论文答辩过程中扮演裁判员角色的,因为这有引发不公正的天然嫌疑在。
你当然可以说,这位老师人格魅力足、具备诚实和公正的品质。但问题是,现代性的学术评价体系,追求的就是摆脱个人主观评价,倾向于制度评价、标准评价。自己评价自己学生研究自己的论文,能避的嫌实在太多了。
更何况,从这些所谓的“思想研究”的论文来看,不乏“张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等主观感情色彩极重的评语;甚至有的论文用1/3的篇幅,来讲述张楚廷的人生经历。你要非说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我觉得可能更贴近“媚术”吧。
学术圈的潘多拉魔盒一直都在
导师崇高、师娘优美、主编儿子天才……看似一股脑儿冒出来,其实学术圈的潘多拉魔盒一直都在,只是有人突然不经意间将其打开。
很多看似令人诧异的事情,没有及时和公众“坦诚相见”,并不是它不够荒诞,而是我们在荒诞里浸泡久了,便习以为常,甚至都没有去揭发并审视它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孩子说:大家看,那篇论文没穿衣服!
然后大家猛回头,“咦,真的哎,这多羞耻啊……”有了围观和流量效应后,大家便一哄而上,开始仔细重申一些原则和底线。随后归于寂静,再等待下一轮爆料,这其实意义不大。
▲资料图。皇帝的新衣
举个很亲切的例子,扪心自问,你我的周边,有没有人在学生时代甚至工作后有复制粘贴论文的行为?是不是无法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没有”?
其实,我们对于一些不合理甚至涉嫌违规违法的现象,已经在沉默地接受。只不过当有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在网上举报某个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论文抄袭时,大家才会重振一点围观的好奇心。
从“导师崇高,师娘优美”到“学生研究‘导师兼答辩委员’”,这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案例,而是同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术圈,并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任性有余、严谨不足。
我敢打个赌,只要你有心思去翻,一定能够在一些论文网站找出一些“妖魔鬼怪”来。
或许,我们该反思的是,如何提高公众监督的敏感度,如何让这些奇葩论文在网上无处遁形,而不是一躺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无人问津。
我们或许无法阻止这些论文产生,但是,对这些“奇葩”的存在也不能再坐视不理。
□与归(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