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中国市场的开放,也必然会带动全球其他国家市场的开放,进而加快全球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

  备受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5日上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本届进博会吸引了来自五大洲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这再次兑现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承诺。

  进博会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已取得成就的一次总检阅,也是中国助力经济全球化、体现大国担当的一次行动宣示。尽管内容设定为“进口”,而不是以往外界业已习惯了的“进出口”,然而一字之易,深意存焉。

  这表明中国扩大开放、共同发展的国策坚定不移。开放才有活力,有高水平开放才会有高质量发展。时代发展到今天,各国都应该明白,消除壁垒、开放融通,才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反之,动辄搞贸易保护主义,习惯性地要求别国开放市场,而自己却奉行单边主义,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的敏感时期,中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就是一次积极的努力。

  其实,“进口”、“出口”,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经济融合的必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一再表明,不存在绝对的“进”与“出”,越是开放,越是合作,就越是会产生美好的共赢局面。中国经济40年来能够得以迅猛发展,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得益于这种大进大出、全面开放的格局。

  中国市场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对国内不同行政区域、行业领域、所有制形式的开放,更指向对全球的全面开放。这种高依存、高互动的关系,对各国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过去如此,今后,开放的幅度只会更大。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纯粹的进口或出口国家。开放才能有活力,合作才能有创新,共享才能有未来。尤其是随着文明的演进、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边界的消失,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不仅符合正义原则,同时也符合便利原则。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同时还宣布,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这些宏观的、或具体的举措,均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

  世界是圆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各项要素资源也应在一个开放的语境下共享。“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一个休戚与共的地球村,就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孤立封闭。

  中国市场的开放,也必然会带动全球其他国家市场的开放,进而加快全球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共同抵达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