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邓小平时代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启动与加速,就是人的解放和生产力解放的互相作用,即便在今天也不无启迪意义。
20年前的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邓小平改变中国和世界进程的历史功绩,敢于革故鼎新的政治勇气和敏锐的战略眼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由此形成的人格力量,早已为世人熟知。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仍然能感知到邓小平时代留下的丰厚遗产。
其中,最值得纪念和承继的,是邓小平和他那个时代的无数改革者,筚路蓝缕,戮力开拓,留给后人的思想遗产。
邓小平思想遗产的形成,基于对“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发展落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总结说,邓小平改革思想就是在这三个深刻反思中萌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思想和具体步骤,不会凭空生出,有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省视,对现实情境的清醒体认,对政治和文化惯性的透彻了解,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从深刻反思到思想解放浪潮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时代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全面启动和加速,就是人的解放和生产力解放互相作用的过程,这一历史经验在今天也不无启迪意义。
邓小平思想遗产的核心之一,是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论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这些关于改革性质、范围、方法的表述,对于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指导作用。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改革的紧迫性。他曾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一再强调:“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论述,迄今仍然振聋发聩。
谁领导、谁参与、谁分享改革成果,是改革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提醒人们: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共识才有可能维护,思想交锋才可能消弭,改革红利才可能全面释放。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方式、外部环境、人民诉求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不同。
但是,改革的命题并未消失。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环境资源的严重透支,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失效,社会治理矛盾突出,改革诉求趋于多元等问题,无不警示持续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一时代命题没有变。虽然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但也要看到,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面对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去除改革进程中的惰性,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伟人虽逝,哲人不萎。继承邓小平的思想遗产,戮力改革,敢于担当,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