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当我找到中传女生被害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斯达的同学们时,一开始他们是拒绝的。

  他们无法接受李斯达杀了周云露。在他们认知中,李斯达有才华,弹得一手好钢琴,会写诗写剧本和小说。只是行为处事上特立独行,如活在戏里。

  “搞艺术的人嘛,多少与常人不太一样。”他们一直这样认为。直到北京警方确认嫌犯确系李斯达时,熟知他的人才恍然:可能他的怪诞行为,被人当成了“艺术气质”而疏忽了。

  “这种疏忽,间接害死了他。”一位此前拒绝采访的李斯达好友,看到李斯达接受警方讯问时自称“事业不顺、钱不够花、想找个无辜的人发泄”后,给我发来微信。他说,“这跟艺术没关系,他心理生病了。”

  这让我想起林森浩。那个在妈妈眼里“从未跟村里小孩红过脸”,成绩优秀的林森浩,却因琐事对室友不满,最终投下毒药。

  几乎每次高学历人才犯罪后,舆论都会呼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旦投毒案后也是这样。今年5月,在第12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再度要求“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至今,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整整30周年。各大高校,也都设置了相应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实际效果如何呢?

  中国传媒大学,为此专门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网站。然而,该网站几乎所有内容,都创建于2014年8月,此后几乎无更新。而该网自称有“专职咨询教师2位,兼职咨询师10位”,但“咨询师”简介一栏,却仅有一人。

  网站做得差,不能说明中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早在2007年,中传就发布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细则》。在这一细则中,要求“重在预防”,同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普查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心理危机监控网络制度”等6大制度。

  然而,李斯达在校期间,同学便发现他“常常大喊大叫”、“走着走着学狗叫”等古怪行为,但都被人当做是“艺术气质”,哪怕真有人觉得这是心理疾病,又有几个人会主动打电话告诉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心理医生呢?

  如果这套细则真起了作用,我相信早在李斯达一遍遍在社交网站上发出“杀了你”、“原不原谅是上帝的事情,我只负责杀掉你”时,他就已经开始得救了。

  新京报记者 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