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春节派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却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
如果说去年春节前的网络红包,还只限于个别网络平台、商业网站的“任性”,今年则已近乎成为一种无法抵挡和拒绝的“红包旋风”。既有用户自娱自乐的,也有平台和名人大V合作的,当然更少不了商家“红包搭台品牌唱戏”的……甚至春晚也未能免俗,推出了整点摇红包,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摇到手肿”。
古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天下自然不会有免费的红包。刨去亲朋好友间你扔过来、我又扔过去的自娱自乐型红包,剩下的那些商业性、公众性红包,总票面价值恐怕不下亿计。在“新常态”下大过年的如此破费,扔红包的主儿们究竟图的是什么?谁又是春节“红包大战”的赢家?
说穿了,“红包大战”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传统广告大战,只不过将原本整笔投出的巨额广告费化整为零,包上一个个红包扔出来,就推介平台而言其实一切都未改变,而最终受众也依然是亿万普通消费者。只是原本看得见、听得见却摸不着的广告画面、广告词,变成了既看得见也够得着的红包罢了。
股民中曾有“草根股民中最大赢家是散户厅门口卖证券报的”之说,理由是不论涨跌他们都旱涝保收且毫无风险,同样,“红包大战”的最大赢家,首推那些为派红包提供通道、媒介和方便的,不论发红包、收红包、兑现红包,都要过他们的手,不论抽到红包与否、红包大小如何,也都要从它们的一亩三分地走一遭,该赚的“买路钱”一分不少赚不说,广告效应也在不动声色中达到。
微博、微信等提供“红包大战”战场的网络平台,同样也是不小的赢家,依靠“红包大战”营造出的红火和热闹,它们在岁末年初增加了不少人气和黏性,也算达到了效果和初衷。只是作为“东道主”,它们在享受红包福利的同时,不免也要分担些红包副作用的连累——不是已有人抱怨微博“红包朋友群”扰人清静了么?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则有些难说,要说红包泛滥带给他们最大的好处,恐怕不是抽到多少钱,而是在过年的喜庆氛围里,增添了一个互动的手段,和一种节日的乐趣。不过饺子吃多了也会腻,“红包大战”的新鲜劲一过,抱怨手酸眼睛疼的就注定会多起来。
至于裹入“红包大战”的商家、单位,如果自感此次“赚了”,那么在高兴之余恐怕也要想想下回换什么招、而非一根筋地“把红包派发到底”。毕竟,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用一两次大家或许觉得新鲜,但用多了,只不过摇到几个钢镚的消费者谁还提得起劲头?更何况,只顾着盘点口袋的消费者,真有多少人记得是哪个商家、哪个品牌发的红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