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近年以来,网上“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声音,时有出现。而如今中日关系的走向也令人担忧,中日关系何以变成如今的局面,未来会向何处去?新京报评论约请三位专家,为大家指点迷津。

  “认知差”是中日关系的基础障碍

  中日之间的相互认知是不重合的,中日都在高举自由主义旗帜,但唱的不是一个调。

  中方希望日本回到二战后秩序,尊重国际法,反对日方凭借战后重建累积起来的国家实力强行改变战后安排的国际秩序。日本也在积极宣讲自由主义的国际社会理念,安倍通过“地球仪外交”,到各地解释“积极的和平主义”,并把安倍主义着陆于“航空、航海自由”、国际法、联合国维和行动等自由主义议题上,暗指中方凭借现实主义的强权手段“改变现状”。

  高村正彦所说的中日关系本应处于“战略互惠”的关系,却陷入“战术互损”关系,症结在于双方都觉得本方没错,错的是对方。

  弥合双方“认知差”,恐怕难以通过民间交往或经贸关系来改善,而高层会晤是否一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办法,目前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中日关系有步入“政冷经冷”局面的危险

  当前中日关系有重回本世纪初那种“政冷经热”,进而波及经贸层面导致“政冷经冷”局面的危险。

  中日关系困难的表层根源,在于日方执政当局的政治短视和误判,同时也是日本民主党执政时留下的外交负遗产,经过自民党安倍政权的继续错误挑衅而滚雪球般扩大。从根本上看,则是日本无论朝野,在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同一个在经济及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全方位崛起并超越自己的中国正确相处。

  只要安倍当局不再公开参拜靖国神社并停止其歪曲侵略历史的言行,同时在钓鱼岛等领土纠纷问题上不再挑衅,及时默认钓鱼岛主权争端现状,中日之间打破当前的政治僵滞局面并非不可能,但一切取决于先前犯错的日本当局是否能拿出行动诚意,而非单纯喊话早日实现首脑会谈。

  张智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日之间要多做良性“增量”

  中日关系演变到今天这样严重对立的程度,从全球大格局来说,是2008年以来的西方金融危机向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蔓延的结果,一些守成国家不愿意放弃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强势地位,想方设法阻止国际权势由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从东亚区域关系来说,则是中日两国的竞争优劣势近年间发生了明显转换,两国间本就存在的历史认识和岛屿权属问题不再能够有效管控。如果任由政治纷争升级,对两国来说都将是重大损失,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抑制中日关系继续恶化的重要途径,是在两国之间多做良性“增量”,努力方向是两个:一是发挥中日民间外交的作用,在政府对政府的对话不顺畅的情况下,要通过活跃民间往来,开通更多的非官方对话渠道,用“私底下”的沟通接触,一点点化解“台面上”的紧张对立。

  二是不管政治纷争如何激烈,在经济上还要致力于增进共同性。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及金融、能源领域的合作,应持续深入展开,努力将中日两国纳入到共同的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用利益上的更多连结,弱化政治争执的烈度。

  程亚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