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源于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随后这一报道被指为误传。
朱自清《背影》被删的传言被否认,公众稍感安心,对许多家长和学生而言,优美的文章得以保留当然算是一件幸事。但是,近几年关于《背影》被删的传言,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公众难道患上了“被删妄想症”?原因是什么?
一二十年来,语文课本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说,语文课本的内容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内容与时俱进,所蕴含的思想也需要符合现代潮流,这都是很正常的。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年语文课本的变化与公众期盼的变化,发生了一些背离。一些大众认为是经典的语文课文,被删了不少。
不合大众口味的删减有“删鲁迅”、“删水浒”。除了“删”,语文教材还存在为达到正确和高尚而“改”,比如改“英雄故事”,或是在翻译中更改一些外国文章的原貌。
我们的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已经患上了道德洁癖。既不能让武松打国家保护动物老虎,也不能让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字字句句连标点和空格要讲究正确,即便虚假,也要不犯错误、不留把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抓住小辫子,不被扣帽子。
优秀的课文很可能因为一丁点的道德瑕疵而被删——公众早已是惊弓之鸟。而且,即便这一次没有被确认删除,下一次呢?语文课本若一味追求正确性而不是文学性,公众的担忧就不会消除。
□王传涛(山东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