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官员要在任上创政绩,抢时间自然就很关键,往往等不及各种审批手续。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2年年初,大连开始兴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项目。新机场采取离岸填海的方式建设,面积达20.87平方公里。然而,记者发现这个造价数百亿的新机场不仅没有填海手续,连立项都未获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非法项目。
尽管大连发改委有所回应,称“这篇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但到底什么地方“严重不符”,并未给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该项目没有“未批先建”,辟谣其实很简单,拿出相关的审批文件即可。仅一句“严重不符”,无法洗刷其非法的嫌疑。
近年来,各地机场项目涉嫌违法违规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初,在建的深圳机场航站区扩建项目被环保部叫停罚款,因其报批的环境影响补充报告书未经批准,便擅自开工;不久前,媒体还曝光“削平了5个山峰、填平数百个溶洞”的神农架机场即将开通,可始终没有公布环评报告。即便面对舆论潮水般的质疑,权威的环评报告仍在“躲猫猫”。
不难猜测,各地敢于铤而走险、开山填海抢建机场,抱持的无非是一种“霸王硬上弓”的心态,不管有没有违法违规,只要开工动土,因为投资巨大,监管部门除了罚款,也很难有其他的办法;哪怕项目确实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已无法恢复原状,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批先建可说是风险小收益大。事实上,争相抢建机场,在很多省份蔚然成风。各地不惜成本、不顾违法违规的风险争建机场,考量的未必是民生,而是GDP和政绩。未批抢建,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一些地方的司马昭之心。机场项目往往耗时很长,但官员任期有限,要在自己任上创造政绩,抢时间自然就很关键,往往也就等不及各种审批手续。
所以,机场项目涉嫌非法的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盲目建设机场的冲动。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修建56座机场,迁建机场16座,改(扩)建机场91座。这些机场是否都建立在理性评估的基础上,值得追问。
得承认,一些机场屡屡未批先建,这也暴露出当下审批体制的问题,机场审批权限在国家相关部门,走完程序往往耗时漫长,所以一些地方干脆先上马再说。如今中央力推简政放权,可否考虑将机场项目审批权下放地方?为防止审批权下放后各地的机场建设的攀比跟风,可从项目审批透明以及严把环评关等环节,进行监督约束。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项目,到底有没有未批先建,有关部门不应沉默。如果总是默认“生米做成熟饭”,损害的是制度公信。
□新京报评论员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