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好的政治氛围,期待下一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政治勇气”转化为政治决策,保障政治勇气上升到有约束力的制度层面。

  据报道,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推进改革开放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十八大召开以来,决策层多次高调地提出深化改革,也多次提及“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如此,全国形成改革的强大动力,可以期待。

  与30年前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挑战、阻力有明显变化。未来改革,能否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更加考验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问题,需“摸着石头过河”来突破;那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掣肘是利益调整问题,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改革。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有顶层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有基层的广泛参与。“参与式改革”加“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试错—改革总结——改革推广”这一整套相对来说低成本、低震动的改革路径。

  未来的改革,仍要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协同推进各种改革措施;同时,也要强调参与式的改革,强调让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大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实施、反馈等全过程,真正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未来的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

  未来的改革,需要坚定不移地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我国渐进式转型的特点,是各项制度改革进程不一,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形成了不同制度间的摩擦。过去几年围绕改革引发的不少争议,实质都是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摩擦”。例如,非公经济改了,但垄断行业没改,“摩擦”就出来了;住房制度改了,土地制度没改,“摩擦”也难以避免。解决这些“制度摩擦”,不是让先改的制度停下来,甚至倒退回去,而是要让滞后的制度加快改革。惟有如此,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使得“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好的政治氛围,期待能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政治勇气转化为政治决策。为此,建议尽快制定未来10年的改革总体方案,保障政治勇气上升到有约束力的制度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实现改革的全面突破。否则,“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