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故事

  吴非 杂文家

  中国教育有个一直没引起人们关注的弊端,即,总要让一个孩子感觉自己一直欠着谁的,欠国家的,欠社会的,欠老师的,欠家长的……每个人都指望他是个“接班人”,能够继承,能够光大发扬,能够感恩。

  现在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精神负担也不轻。有个学生说过,他爱美食,家庭也有能力让他经常吃点好的。可是他说,现在特别不想吃好的,“恨不得三顿就在学校食堂混混,哪怕只吃桶面”。上高中以来,每次他称赞家里做的菜可口,妈妈仍然习惯地说一句:“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啊!”他向同学诉说自己的苦恼时,周围的同学都会心地笑了,原来大家的经历差不多。来自家长安排的一次旅游,买了一件小电器,一双新鞋,甚至一个冰激凌,都可以附加这句话。这个学生说,期末考试没考好,“恨不得把一年来吃下去的好菜全吐出来”。

  我在家长大会上说起这件事,全场家长哄堂大笑。笑什么呢?对号入座,笑自己,因为有意无意,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交换”。只不过给孩子吃了一碗好菜,交换的代价便是“你要好好学习”,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交易?你到学校去看看,作业负担之重,所谓的“学习竞争”之激烈到了什么程度,那种苦,岂是“一碗好菜”就能换到的?相比而言,学生可不是不更事的孩子。有学生在随笔中发牢骚:不过让我到北京去了一次,花了他一千多元钱,一年过去了竟然提了三次;那他们单位每年公款出国旅游,游山玩水,怎么也没有见他们说报答谁呀,也没见他们要表示要“好好工作”呀?——还真是这么回事,一引申,荒谬性就出来了。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去做。

  家长把全家未来的幸福押在孩子的学习上,不啻把几座山压在他的背上。不过是尽赡养义务,供给孩子吃穿用度,却在预期厚重的回报,不过是买了点鱼肉,也要附加一句“希望你能考上个好大学”,这是一种“参股”行为,也像是投资前的叮咛,生怕血本无归。

  中国教育有个一直没引起人们关注的弊端,即,总要让一个孩子感觉自己一直欠着谁的,欠国家的,欠社会的,欠老师的,欠家长的……每个人都指望他是个“接班人”,能够继承,能够光大发扬,能够感恩。——在他还不懂事或是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你欠得太多了,你得发奋努力,日后“涌泉相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从孩子们给老师和父母的话中,选出了十句,我只记得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我一直记得这句话,特别对那些刚刚懂得看世界的孩子们。学生看到父母劳动的艰辛,铭记老师工作的辛劳,这就很好了,他们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的。

  为什么有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后却不能保持学习动力甚至荒废学业?很简单,他认为自己欠下的“债”还完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