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5月28日,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了解到,该校最新科研成果显示,粤语说得好,或许跟你的基因型有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何鸿燊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兼大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黄俊文教授带领的团队,招募超过400名以广东话为母语人士参与研究,结果发现ASPM基因属于某种基因型的测试者,在广东话声调感知方面表现较理想,而非这种基因型的测试者或可通过音乐训练改善相关能力。研究提供了明确证据,解释基因组合的微细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形成不同地域的人说不同语言,又指出由于大部分中国人的ASPM基因属于这种基因型,他们天生善于声调,因此汉语亦带有词汇声调的特性。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全球已知的语言超过7000种,可按其对音高的运用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音高标示字意,例如广东话、普通话和约巴鲁语等。另一种不以音高辨义,例如英语。以广东话为例,因应不同音高类型,可组成“师(si1)”“时(si4)”两个字意,这类语言称为“声调语言”。英国爱丁堡大学语言学家Dan Dediu及D. Robert Ladd于2007年发表的大规模统计研究指出,ASPM和MCPH是与脑生长相关的基因,而拥有ASPM和MCPH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人,较倾向使用声调语言。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更多拥有这种基因型的人口,而这些地区使用的语言更多为声调语言。研究结论衍生出“基因影响语言演化的假设” (Genetic-Biasing Hypothesis of Language Evolution),却未有提供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两种基因与声调感知能力的关系。
黄教授及其团队获香港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资助,开展上述基因与广东话声调感知能力关系的研究,就相关假设找出更多直接证据。团队自2015年起于本地招募超过400名以广东话为母语的人士参与研究,包括进行广东话声调、记忆、音乐音高和节奏的听力测试,并采集唾液样本,由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副教授兼中大产前诊断中心副总监蔡光伟教授进行基因测试。结果显示,约7成测试者的ASPM基因携带一对等位基因T,即“基因型TT”,他们具有较高的广东话声调感知能力。约3成测试者属于其他基因型,他们在广东话声调方面表现较差。
研究由此分析,由于大部分中国人的ASPM基因属于“基因型TT”,因此他们倾向在汉语中采用词汇声调,同时亦令这种特性在语言演化过程中得以采用和保留。另外,研究亦显示“基因型TT”在各种测试行为中,只与广东话声调表现有关联。至于其他与脑生长和语言相关的基因,则与广东话声调表现无关。
黄教授过往的研究指出,声调感知能力与音乐训练有密切的关系。此次研究亦显示,对于ASPM基因中没有“基因型TT”而需要承受遗传风险的测试者而言,音乐经验似乎能改善他们的声调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属于“基因型TT”的测试者,无论曾否接受过音乐训练,他们在声调感知测试中的表现同样理想。黄教授说﹕“这种基因与音乐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因研究表明了一些可能处于遗传风险的人仍可通过适当的干预,改善他们的声调感知表现。不过,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仔细评估这一相互作用。”
另外,研究结果亦带来重要的临床医学意义。对说汉语人士而言,声调感知能力是识别语言障碍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大部分患有发展性语言障碍或自闭症的说汉语人士,其声调感知能力都存在缺陷。因此,ASPM基因筛查可能是及早识别语言障碍疾病的其中一种途径,以及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标志,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支持结论。
这项研究不但是语言学、基因学的跨学科合作成果,还涉及人类学和演化科学的议题。黄教授说﹕“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展示如何通过基因研究为语言学长期以来争议的问题提供潜在的解释机制。”他还表示﹕“这是关于语言学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尝试找出一个能符合充分学术解说的标准。”团队认为下一步可考虑研究以普通话和其他声调语言为母语人士的情况,为基因影响语言演化的假设获取更多证据。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丁天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