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傅作义将军之孙、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川,带来了一份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基层社区多元主体的提案。

  傅川表示,基于区块链的相互监督和上链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在社区治理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减少多元主体间的监督成本。他强调,一定要严把上链关,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

  

  区块链可满足社区治理更精细化的要求

  新京报:你今年带来的提案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基层社区多元主体的治理,怎么想到把区块链技术引入社区治理?

  傅川:去年10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还提出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包括在就业、养老等领域的应用。

  在党派活动时讨我们商量,社区治理能不能用区块链解决?通过和相关部门、学者、社区工作者以及企业沟通、调研、论证后,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份提案。

  新京报:区块链对社区治理有哪些帮助呢?

  傅川:目前,对社区举办活动的监管要求非常严格细致,需要填写大量材料,并需要第三方专家评审,工作量可想而知。通过区块链平台,可以对活动实时监管,各种报表也更具时效性。

  区块链透明公开,具有相互监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社区工作者减负。未来社区治理更为复杂、更精细化,压力也更大,必须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找到提升效力、效能的办法。

  新京报:区块链的模式很新颖,有没有想过社区居民,尤其老年人,对这些技术比较陌生?

  傅川:考虑过这个问题。一方面,区块链是底层技术,反映到手机就是个小程序。我们也了解到,一些老年人其实积极性很高,参与活动有热情。当然,作为新鲜事物,如何让老年人更方便地使用,要留出试错和调整时间,多听取基层志愿者的声音。

  上链数据不可篡改 要“文责自负”

  新京报:区块链的优势是什么?

  傅川:区块链技术可将无法通过中心化手段组织起来的各种主体组织在一起。这一特性正好与社区主体多元化相匹配,能够为以党建为引领的多维度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信息支撑平台。

  区块链可以把监督规矩用智能合约方式承接,“代码即法律”。上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得事后追责更容易。因此,每个人发布信息时会更负责,信息也就更可信了。有了技术上的保证,多元主体就能更容易形成共识、互相信任。

  相互监督和不可篡改性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区块链提供了这种能力。

  新京报: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如何建立上链信息的筛选机制,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傅川:一定要严把“上链关”。上链的多元主体有着多元的复杂性,要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

  例如社区治理中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在立项和执行过程中,涉及主体多,难免需要反复沟通,项目书的内容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补充和完善。如果一开始这个信息就上链了,合同上把具体情况标明,社区居民也可以看到,透明公开。之前的调整也会留下痕迹,后续监管可以方便查询,减轻了各方的压力。基层社区工作者能更好地把精力放在社区治理和为大家服务上。

  此外,区块链上有智能协议,发布上链信息需要符合智能合约的规则,这构成了基本筛选体系。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可以建立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区块链是监督和追溯的基础。我们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更文明、和谐的社会。

  履职重点是将信息技术与参政议政结合

  新京报:今年还关注了哪些话题?

  傅川:另一份提案是关于重视智能互联社会的法治环境建设,争取国际规制的话语权。

  2018年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加州也出台了《消费者隐私法案》。数据流动的特征使得这些法律有了长臂管辖特征,用了他们的数据、软件,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我们也需要开发这样的软件,并注意软件、数据与法律结合的问题。夸张一点说,在网络世界中,代码运行的地方就是边疆。

  新京报:你的另一份提案是改善院前急救服务,出于什么考虑?

  傅川:医疗是民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院前急救,主要指从发病到医院之前这段时间,处理正确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死。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第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准备了这样一份提案。

  新京报:你之前的提案也有与养老有关的,是一直很关注民生领域吗?

  傅川:确实是这样。我本身从事信息技术,如何把我熟悉的领域和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是我履职的重点。在党派活动中,我们主要是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北京发展、街道治理等内容进行讨论和参政议政。

  新京报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