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许雯)去年热传的食品谣言你中招了吗?谣言传播又有哪些套路?日前,《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入选2017年十大典型谣言,小视频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

  报告显示,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等事件成为去年的十大典型谣言。紫菜、肉松、大米、添加剂、防腐剂等成为十大食品谣言热词。

  食品谣言中,重灾区是水果、肉及肉制品、水及水制品、米、面,约占七成左右。常见的谣言包括西瓜与桃不能同吃、柿子不能与诸多水果同吃、黄瓜涂抹避孕药等。

  报告通过对2017年食品谣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小视频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微博。

  报告认为,通过小视频传播后,可视化的制作过程也让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小视频的出现,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带来了“助推器”。强烈的视觉冲击、冷酷的剪辑包装风格让公众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这类谣言都有哪些套路?报告分析认为,在传播时间方面,“季节谣”传播较为突出。也就是每当时令食品大量上市时,有关的谣言就会死灰复燃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此外,“旧谣翻新”现象明显,一些谣言总能得到反复传播。造谣者常常对以往出现过的谣言进行“掐头去尾”“改头换面”“信息模糊化”等处理,把旧谣进行全新包装、“添油加醋”,编撰成新的谣言。

  从地域分布特征来看,报告显示,食品谣言常引发跨地域跟热点的情形,导致谣言传播“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谣言最早起于广西贺州,紧接着安徽肥东、浙江永康、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地纷纷效仿,“肉松饼洗出棉花”的实验在各地“推陈出新”,导致“棉花肉松”谣言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发。

  此外,在东部沿海城市食品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讯较发达,接触社交媒体等新鲜事物较多,因此,谣言的波及范围更广,公众受扰频率也更高。

  据了解,该报告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指导,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