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嫣芸 1991年出生,湖北宜昌人。2011年,读大二的王嫣芸以苏紫紫之名,裸身面对五十多家媒体采访,引发舆论风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退学, 并在媒体镜头前消失数年。沉寂期间,她去媒体实习、写书、从事公益活动,近期,将在宋庄举办艺术展。

  不过25岁的年纪,王嫣芸经受了舆论的裹挟与社会的偏见,在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碰撞,也逐渐向公众宣传“实验艺术家”的自我定位。一脱成名与隐姓埋名之间,沉浮五年,她再度发声,有反思,也有一直坚持的反抗。

  王嫣芸在她的工作室里。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王嫣芸曾想要杀死苏紫紫。

  同一个人,两个名字,真身与化身之间,有着明显的一道裂痕。

  裂痕源于5年前,一场公开的个人裸体秀。在五十多家媒体的镜头前,她“坦荡”接受采访。

  刚满20岁的王嫣芸,试图用一种大胆的方式,来完成一次艺术与世俗之间的对抗。

  也有现实的缠绕,她需要钱,“赚学费、为奶奶治病。”

  一脱成名。而“裸模”的标签也伴随至今。“苏紫紫是我人生的污点。”王嫣芸曾说。

  那之后的三年,苏紫紫在舆论场沉默了,悄无声息。

  在媒体实习、写书,王嫣芸试图撕掉被公众施加的标签,也在不停地审视曾经的自己,“我现在与苏紫紫和解了,她就是我的一部分。”

  在一档综艺类节目中,王嫣芸在台前,把自己“曾经的污点”公之于众,但加上了很多思想的表达,她要为自己争夺话语权。

  在王嫣芸看来,她已经实现了向“实验艺术家”身份的过度。

  两个边缘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王嫣芸穿着一件抵脚黑色呢料大衣,探头探脑地四处溜达。

  2月18日下午,北京宋庄美术馆的一间展厅里空荡荡的,她等着工作人员来量玻璃尺寸,为她在3月1日的艺术展做准备。

  与两年前那次参展被“请出去”的经历不同,这次展览筹备很顺利。

  2014年初,东方新天地举办了一场艺术展,主办方邀请王嫣芸参加。当她带着讨论未来城市与人类关系的新媒体作品,兴冲冲赶到场馆时,意外发生了。

  “赞助商的人看我脸熟,搜索了一下我的名字。”王嫣芸说,当时搜到的网络标题是“裸体接受采访”、“苏紫紫全套高清”……

  “‘你的作品不是炒作吗?’他们判定我不是做艺术的。”王嫣芸回忆。

  那段时间,王嫣芸的作品很难参展,在艺术圈举步维艰。“其实没人认真看过我的作品。”她说。

  “艺术这个圈子,经常是先看你是谁,然后才会去看你做了什么。”青年画家王浩分析王嫣芸被排除在圈外的原因。

  2014年,王嫣芸听说,一个她挺欣赏的艺术前辈对别人讲,“苏紫紫的作品其实挺好的,为什么现在还在做裸模呢?”

  其实她已经不做裸模三年了。

  也有人向苏紫紫投资。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她收到了大量人体模特拍摄邀约,也有成人用品公司找到她,出一大笔钱想让做代言,她都拒绝了。

  投资人认为苏紫紫是“网红”,看重她在网友口中“裸模”的传播力。

  在这个“网红”遍地的年代,只要运作得当,不管是为地产商站台,还是去夜场走穴,女孩儿们只要把领口拉低十几厘米,就能收获真金白银。

  事实上,一直纠结于成名的初衷和结果的苏紫紫,已经被那些更熟悉营销路径的“网红”面孔所取代。

  从撕掉标签到贴上标签

    2011年4月23日,798一家画廊内,备受争议的“人大裸模”苏紫紫的摄影展正在布展。当日,苏紫紫观念摄影作品展开幕,作品依然坚持裸体风格,只是苏紫紫的身上写满了人们对她的各种议论。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这几年,王嫣芸一直试图解释清楚,当年成名的初衷。

  2010年11月,她在人民大学举办名为“Whoam I(我是谁)”的展览,展出了自己16幅人体黑白照片、1段自拍视频及1个内壁全为镜子的箱子。“我想去讨论,我们脱掉了衣服,撕下了所有标签,我们是谁?”

  “当时年纪小,觉得做了一组很牛逼的作品。”王嫣芸说,这展览其实是一个作业,因为题材大胆,有同学隐晦地表示,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和她一起展览,“我找到学校,干脆花光了积蓄,单独办了个展。”

  一家网站专访苏紫紫,采访视频里,工作中的她毫不避讳镜头,赤身裸体与摄影师沟通,“我从不清场,我觉得我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视频中,她还透露了身世:童年父母离异,少年辍学出走,后来住房遭到强拆,努力考上名校后,又做裸模赚学费、为奶奶治病。

  视频在网络上火爆。19岁的王嫣芸,被“名校”、“裸模”、“拆迁”、“原生家庭”、“炒作”等一系列标签裹挟。

  2011年1月6日,因不满媒体揪着“人体模特”不放,苏紫紫在闹市中投入鱼缸,拍下作品后,裸身接受五十多家媒体的采访。她和记者相视而坐,“我敢坦然地看着你,你敢看着我么?”

  她后来解释,这场行为艺术,她想向记者表达的是——“大家揪着不放,好像我一辈子都是人体模特,你们既然这么关心我的身体,那你们就别问我,去问它吧。”

  “苏紫紫裸体接受采访”再次引爆舆论,非议蜂拥而至。

  2011年1月4日,女生苏紫紫面对镜头。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开始不断有人自称是“苏紫紫的幕后推手”,也有许多人揭露苏紫紫“身世造假”。

  “起码有十个人在网上自称是我的推手,似乎所有人都想从这件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评判。”王嫣芸说。

  有湖北本地媒体去王嫣芸老家探访,证明她并未“身世造假”。但仍未止住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批判:“不要脸”、“鸡”。更不堪的是,在网上搜“苏紫紫”,永远和色情图片联系在一起。

  王嫣芸选择了更激烈的反抗,她又将所有的骂自己的话涂在身上,用墨水狠狠地泼自己,并命名为《泼墨》。

  这种行为艺术的表达,并不被公众所理解,批判之势愈演愈烈。

  “我没赢,也没被打倒”

  2011年1月6日,摄影现场。苏紫紫被水呛得不行。 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在这场“越反抗越黑”的风暴中,王嫣芸选择让苏紫紫销声匿迹。

  关于对于错,她始终是矛盾的。

  在回忆当年那一系列的出位之举,王嫣芸说,当时的她,对于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影响和后果,并没有十分清晰的预判。

  “那是一种本能地反抗。我没有赢,也并未被打倒。”

  把目光集中到舆论的输出端,王嫣芸去了一家晚报实习。“我就是想搞明白媒体是怎么运作的,记者们都是怎样去观察一个人的。”

  那是一段她称之为“卧底”和“打入内部”的日子。她希望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在舆论中受到抨击,怎样做才正确。

  在报社里,她看到编辑记者拿出同城所有的报纸,来点评同一题材报道的角度。她体会到了“角度”的含义。

  她对媒体的态度,也在随后发生了改变。

  王嫣芸参加了综艺类节目《奇葩说》,节目组希望她能坦然说说做为“苏紫紫”的那段经历。

  王嫣芸在《奇葩说》。

  “在台上说到一半我突然觉得很羞耻,这个羞耻的点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反复索求一个艺术家该有的尊严,而不是索求一个女人需要的尊严?”

  这几年来,王嫣芸反复思考,她承认自己希望得到世俗的谅解,“我希望我自责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就可以说我是一个好姑娘。”但她转念一想,“我没有错。”

  几年后,王嫣芸想明白了,苏紫紫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不停地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就像当年裸体接受采访一样。”

  她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争夺话语权。

  “要从那些排山倒海的舆论泡沫里面杀出一条生路来。”

  王嫣芸参加了一档演说类电视综艺节目。节目中,她脱掉鞋子站在舞台中央,眼圈含泪地讲述王嫣芸与苏紫紫的故事。

  她与苏紫紫和解了,“我不再杀死苏紫紫”。

  要分个输赢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长大了”的王嫣芸,有了家庭,她嫁给一位大她22岁的画家,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朝阳区崔各庄附近的一个艺术区。

  选了一处临近池塘的小屋,装修时,刷漆购置家具都亲自操办。当她带着一货车家具到村口的时候,几个“土保安”般的人拦住了她,告诉她每次进村都得给100元。

  “装修要持续十几天,怎么可能每次进来都给100?”

  王嫣芸和和气气地去他们讲理,“我不抽烟的,都递了烟和他们一起抽。”但是这100元怎么也免不了。最后王嫣芸把所有的家具从货车上一股脑都卸下来了,抛下了一句狠话,“今儿你不让我进去,大家在这里谁也别走了!”

  “土保安”妥协了。

  “虽然现在看起来她成熟了,平和些了。但是骨子里的那股锋利还在。”王嫣芸的朋友,独立导演郑无边说。

  苏紫紫在她位于崔各庄的工作室里。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王嫣芸的这股锋利源自多年前。她打小就不是个好学生,中学时就常常打架,出门还会随身带刀。14岁时,她离家出走,一个人从宜昌跑到了北京。

  王嫣芸说,这其实源自她的倔强。

  “我倔强起来,常常就是一定要分个输赢。”这也让她在苏紫紫事件中吃过大亏,她到电视上去跟许多专家教授辩论。“我感到在受伤害时,我会正面冲过去。”

  这股锋利还让王嫣芸从人民大学退学。

  2011年底,她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大学十问》。“学校觉得可能管不住我了,对我说,你这么做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我当时想,威胁我吗,哼,走就走,于是我就退学了。”

  自由的小溪

  2011年1月4日,苏紫紫租住的小屋内,挂满了自己写的书法。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退学了,她没有停止读书。

  在王嫣芸的工作室里,占两面墙的书柜,书柜里不仅有《吴冠中自传》这样的艺术家传记,也有《冰点时评》这样的新闻评论。

  密密麻麻几百本,从宗教到科技,从东野圭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少书的书脊都起了毛边。

  王嫣芸说,她喜欢读书,是因为好奇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在周岩面前,王嫣芸没有那么锋利。

  苏紫紫事件发酵同年,安徽花季少女周岩被追求不成的男同学泼汽油点燃,全身重度烧伤。王嫣芸以一个实习记者的身份见到了周岩。

  后来离开了媒体,她与周岩的情谊却保持了下来。

  周岩说,每周六下午1点,王嫣芸都准时出现在她病房门口,持续了一年。直到有一天,王嫣芸要去外地完成一份作品,探望才告一段落。

  就是那不长不短的时间,让周岩终于走出了病房。王嫣芸还鼓励周岩拿起了画笔,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学画画。

  在很多镜头都对象苏紫紫的身体时,摄影师郭铁流把视角集中在了她的脸庞。

  那是众人围观下,一张疲惫的脸。

  2011年1月6日,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堆放杂物的过道中,苏紫紫带着记者来看自己的作品《镜面世界》。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他们后来成了朋友。

  “经历些本不该她这个年纪经历的事情。要装圆滑老练但本质却单纯,表现得坚强其实却异常胆小。”这是郭铁流眼里的苏紫紫。

  最近几天,王嫣芸忙着筹备她3月1日在宋庄美术馆的展览。

  这是宋庄美术馆建馆十周年展览。“她的作品非常符合这个展览的主题”,展览的策展人罗蔷告诉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之所以邀请王嫣芸,还因为她以往的作品传播度很大,“她的作品很尖锐,很敢于表达。”

  “前段时间我去了卢浮宫,里面的作品,你知道吗,像菜市场一样堆叠了三层。我瞬间感到了那种残酷感。所以你想让自己的作品被时代记住,不能只有美。”王嫣芸觉得,自己出奇地喜欢一种艺术作品里含着的讽刺感,那是作品本身带来的观念上的价值。

  在艺术上,王嫣芸收获不少,比如联合国就给她发了一份荣誉证书,感谢她“在国际消除针对女性暴力日艺术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她的老公曾经劝过她,“美术史是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别往河里钻了,做旁边的小溪吧,多自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