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韩作者肖鹰用“大字报”的标签就是想堵住别人的嘴

  今天,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天才韩寒”是文坛丑闻》一文引起关注,争议不断。随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郁在中青在线发表回应文章《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称肖鹰是“用大字报的老套路来搞臭一个人”,肖鹰认为这是“文化认知力有限”的表现,对这种说法“早有预料”,但“不需要回应”。

  肖鹰“倒韩”已久,他的博客有不少于20篇博文批评韩寒。自2007年介入“于丹现象”批评之后,肖鹰逐渐转型为流行文化批评学者,多次在媒体发表文章。进入肖鹰“批评名单”的除韩寒、于丹,还有郭敬明、张艺谋、赵本山、孔庆东、冯小刚、刘再复、莫言、马悦然、方方等人。

  对外界“炒作”的质疑,肖鹰称 “没有(质疑)才不正常”,说自2007年进入流行文化领域以来,“已经经历了磨练”。

  接受新京报采访前,肖鹰正在录制清华大学古典艺术公开课《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问起他的80、90后学生如何看待韩寒,肖鹰说“在他们心目中,韩寒和郭敬明就是垃圾”。

  新京报:《“天才韩寒”是文坛最大丑闻》文章最后落点在“影片猥琐,韩寒猥琐”,从“文化批评”进阶到“人身攻击”。“电影猥琐”尚可看作观点之争,但“导演猥琐”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否有失公允?

  肖鹰:我在文章中有个基本表述,从角色的猥琐,联想到了现实中导演的猥琐,我所讲的猥琐是有欲望而不敢公开表达,对自己的历史不敢直视。针对于2012年韩寒代笔事件,韩寒对质疑的回应,在我看来是猥琐的。韩寒电影的角色让我看到是猥琐的,所以我说电影内外有一种同形同质,这是我对韩寒公开表现的认知做的判断。

  新京报:从2012年以来,你见诸媒体的文章都在“倒韩”,你多次提到韩寒的电影和韩寒是分不开的,那你看韩寒电影是不是带着预设立场?

  肖鹰:如果我带着预设立场,我就不会去看了。坦率地讲,我就是怕带着预设立场,我看了两遍《后会无期》,而且都是自己买票看的,我就是想细致地把握这个影片,努力消除自己的先入之见。我不敢说自己没有先入为主之见,但不是说我有意识地带着立场去看这部电影,而是这部电影让我回到了我的立场。

  新京报:储殷教授今天发在中青在线的回应文章你看了吗?他说你是“用大字报的老套路来搞臭一个人”,而且是“对人不对事”?

  肖鹰:他只知道大字报,都不知道尖锐地批评,证明这个教授的文化认知力有限。韩寒怎么是我搞臭的?我在2012年就撰文”韩寒这个偶像的破碎,不因为有麦田、方舟子在质疑他,而是因为他在回应质疑时用了及其拙劣、恶俗的方式”,所以他把自己搞臭了。不要动不动有尖锐的批评就套上“文革”帽子,用“大字报”这样的标签就是想堵住别人的嘴,这个我早有预感。所以这位储殷教授的观点是我预料的,但不是我要关注的,更不是我要回应的。

  新京报:你此前称赞过韩寒是“很好的社会批评家,其出色程度远超过他作为作家的表现”?

  肖鹰:我不否认,我从2009年前的博客文章以及一些社会反应来看,我觉得韩寒是“一个不错的社会批评家,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但是2012年之后,我认为当时对韩寒的认知是粗浅的,我相信任何人都有上当受骗的时候。我2009年对韩寒的肯定表达,在经过2012年“代笔事件”之后,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既受了追捧韩寒的团体的骗,也受了不负责任地吹捧韩寒的媒体的骗。所以我现在坚持批评韩寒和呼吁彻底清查韩寒事件,我不希望别的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年人被这个事件欺骗。

  新京报:就是说你揪住“韩寒现象”不放,矛头不仅指向韩寒个人?

  肖鹰:之所以重新批评韩寒,是因为2012年对韩寒的质疑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所以不了了之,导致今天韩寒作为一个虚假的文化符号仍然在招摇撞骗,这对我们当代文化是一种严重的败坏。他的投资人路金波竟然敢说“韩寒就是拍成一坨屎,我们也赔不了”,这样放肆、狂妄地表达,意味着韩寒对我们这个社会是怎样地歧视和践踏。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当然要揪住韩寒现象不放,我不是针对韩寒一个人,当然包括韩寒本人,我针对的是一个阶层复杂有多层面利益关系面的“造韩”、“捧韩”阵营。

  新京报:公权力介入具体指什么?

  肖鹰:韩寒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它从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竞赛开始,到后来出版书,以及一系列追捧……这些都有极大的社会欺骗。针对这么重大的社会欺骗事件,当然应该有公权力、有我们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介入,来进行调查。他的文章、镜头、表现摆在那里,但是没人有权利做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导致韩寒和他背后的群体可以继续行骗,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就像现在中央号召的反腐一样,反腐的追溯是没有限期的,所以我认为文坛反腐应该从韩寒事件开始。

  新京报:你在2007年《从“于丹现象”看中国学术界的“不学无术”》之后,一直在做流行文化批评,怎么看当代的流行文化?

  肖鹰:我认为当代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是不尽人意的,就文化品质来说整体品质是趋于下滑和溃败,我们文化相应的规格、水准没有建立起来,最为可悲的是我们的文化理想性被彻底击溃、甚至毁灭,所以韩寒、郭敬明这样的人有市场,并不是他们有多大能耐,而是这个无序而溃败的市场需要他们。

  新京报:有人说这是借名人、事件炒作,怎么看这样的质疑?

  肖鹰:这种说法对任何批评者来说都是一句简单封嘴的低俗伎俩,对这种伎俩我领教很多,没有才不正常。我从2007年以来,在这个无序的流行文化或公共文化平台上已经经历了磨练,我认为一个人文学者要进入流行文化批评, 要针对当下各种文化弊端或恶劣现象进行有针对性批评,需要具备才气、认知、判断,同时还要有力量,做不到这四点,说简单点,就不要到这来混。

  新京报新媒体独家报道 记者 孙炜婕

  肖鹰式“倒韩檄文”已失去市场

  19日一早,《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的“倒韩檄文”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番舆论哗然。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是一名“倒韩”老将,至少从2012年起就发表文章认定韩寒的作品是被人代笔。究其实质,肖鹰这篇文章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借着韩寒新映电影《后会无期》,重述其早已说过许多遍的“代笔”“文坛丑闻”“反智主义”等说法。

  这样一篇只是加了新由头而无多少新鲜观点的“倒韩檄文”,如果发表在前两年“方韩大战”激烈之时,或许不会有今天这么大影响,毕竟只是众多“檄文”中的“之一”。而今天发表问世,却激起轩然大波,激起的也主要是“反对文革遗风”等反对意见,甚至中青报网站都迅速跟进了一篇《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这本身就值得注意与剖析。

  我们看到,“韩寒代笔门”爆发两三年之后,看过了各种“质疑”“揭露”的长篇檄文之后,舆论场对这种高举高打、惯用大词、以批倒搞臭为目的的文风非但不接受,反而更抵制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实践已经证明,肖鹰式“倒韩檄文”已没多少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小群体的自娱自乐。我们偶尔见之,惊讶、奇怪、反感,但不必恐惧。有人觉得肖鹰这样的“倒韩派”是倒韩阵营中的高级黑,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也非无道理。

  肖鹰们至今仍以“天才韩寒”为靶子,把《后会无期》的高票房视为圈套,孜孜以“护卫文坛”为志愿,殊不知自始至终,韩寒的受众都没几个人将他当天才膜拜,进电影院的人也多是图个乐呵,更没人想替韩寒争什么“文坛地位”。

  有人在批评肖鹰倒韩文章时惊呼“文革又要来了”,当然也是大惊小怪。肖鹰的文章有大字报遗风不假,但从肖鹰文章的遭际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拥有更多元的社会、更理性的舆论场。多元理性、独立思考的大众,才是抵御任何一种偏激力量的最可靠屏障。

  文化市场和社会整体一起走向开放,姹紫嫣红、各取所需是大势,这个时候仍以“清理”什么“遗毒”为无上事业的人,该睁开眼看看世界了。化用一句老话,人民群众早已过河,有些人还在河里摸那莫须有的物件呢。

  西坡(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