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回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无人货架赛道传来的已不再是喜讯。
从行业老玩家领蛙被并购,到七只考拉裁员、仅留仓储部门,再到新晋“领头羊”猩便利在三四线城市的业务全线收缩,无人货架从“资本宠儿”一度跌落至被资本质疑,被媒体争议。
近期,曾经被列为头部玩家,成立半年数次融资的猩便利在传出资金链断裂后,紧接着传出裁员传闻。猩便利官方也证实传闻,称近期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
一封离职信引发的风波
昨日夜里,一篇名为《作为猩便利第一批员工,我被裁了》的文章被发布在某职场社交平台,引起媒体和行业热议。这篇文站在脉脉发在出后几小时收到近百条回复,其中不乏猩便利前员工和其他无人货架员工。
一名自称是“猩便利员工”的作者在文章中指出,“2月1日是猩便利大规模离职的日子,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
此外,该作者透露被裁员员工多数没有什么补偿,甚至有的员工被解雇的理由很不合理,很多员工被类似于“半年试用期不及格、内部考试未通过”的理由解雇,甚至没有收到离职证明。
这已经不是猩便利第一次传出裁员事件。一个月前,猩便利已经传出三四线城市撤资,并裁去三四线城市部分BD的新闻。此后,也陆续有媒体报道猩便利将在近期大幅裁员,裁员人数约占员工总数60%,主要为二三四线城市BD专员。
对此,猩便利官方承认近期的确有一定“人员调动”:公司近期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主要目的是为匹配“精细化运营”下一阶段的战略规划。
据文章透露,猩便利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裁员也跟此事有关,此外公司内部还有一定战略部署未经深思的问题。“公司在战略部署上偏差太大:三四线城市,一拍脑门就开了。但是,白领需求多样,货品种类要丰富……后期的供应链跟不上、资金也不充足,没开一个月就撤了。”文章的作者分析到,“再加上,无人货架是一个无比烧钱的行业,没有巨头进入、没有资本加持,一切都是空谈,资金链断裂简直是噩梦。”
猩便利公关总监回应寻找中国创客,“公司目前业务发展正常,按照计划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正在“客群精细”、“场景精细”、“商品精细”、“供应链精细”四个维度上全面发力。行业特性和市场的发展决定了公司业务拓展、内部管理都需要快速应变与迭代。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预期,为达成“精细化运营”的目标,会将人、财、物进行最优化配置。”
她还表示,“便利·蜂窝”模式正处迭代升级当中;商品研发生产、选品组合能力进一步强化;供应链体系和精细化运营也全面推进。
“烧钱太快”导致资金链断裂
实际上,早在1月9日,网上便传出猩便利在二三线城市补货不及时、在三四线城市撤回货柜等问题。当时,已经有行业内部人士揣测猩便利可能是出现“烧钱太快,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据另一不愿具名的无人货架业内人士推算,“猩便利每个月的消耗大约在一亿元上下。”
在他看来,猩便利在一线、二线城市加速运营的同时,在三四线大量招聘扩张,这样全国的运营成本已经很高。且不谈三四线城市的点位能否获得有效流水,几个月内全国性的供应链能否跟得上。
在这样高的成本之下,猩便利9月份在上海市连开6家便利店,大张旗鼓进军便利店领域,试图与711、便利蜂、全家等老牌便利店分一杯羹。猩便利还宣称“在17年年底前,计划在上海开出40-50家门店。而明年,猩便利将走出上海市场。”猩便利这一期许最终没能实现。
殊不知,步子迈太大容易崴到脚,猩便利在大跃进的同时加速了自己资金链的断裂。
有媒体报道,猩便利跟国内某设备合作商(某知名电器企业)订购1万台冷柜无力支付订购款。猩便利与该公司签订两万台设备的合同,去年12月底猩便利要求这家公司停止之前商定采购的冷柜等电器的生产。截至目前,该合同首付款还未支付,猩便利将面临违约金处罚;该设备合作商还有1万台冷柜、2000多台热柜未发给猩便利。
“猩便利的钱肯定是消耗得比较快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无人货柜单次补货的物流成本与人力成本在20元至30元,货物成本在300元至600元之间,单柜日收入在50元至80元,这还是忽略损耗和丢失成本的数据。整个公司的运营还要加上BD成本、三四线城市新渠道成本已经是天文数字,再算上上海的无人便利店以及无人便利店的研发成本,猩便利算是自己把自己‘玩坏了’。”
行业洗牌开始加速
无人货架领域风口至今仅半年时间,整合、离场、收购已经开始,这比百团大战、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行业洗牌来的更快。作为无人货架领域融资总金额最多、粮草最足的公司之一的猩便利突然被爆出大量裁员,引起行业震动。
虽然无人货架领域风口去年9月刚刚兴起,但在去年底已经踩下急刹车。
从猩便利全资收购51零售,到果小美与番茄便利战略合并、领蛙并入便利蜂,再到成都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停止营业,行业洗牌在风口兴起的仅半年内就已经开始。
寻找中国创客上周报道,友盒的创始人陈惠鲁认为,到2018年底无人货架领域的玩家将不超过三家,未来赛道内将仅剩头部的几家玩家在场。“在10个月后,排除掉分散各地仅有几百点位的小团队,行业里将最多存活三个头部玩家。”
这一观点也与脉脉平台上自称“猩便利员工”的离职员工不谋而合,他认为,“年后这个市场可能会淘汰80%的公司,留下的也就两三家。相对来说,每日优鲜和小e(微店)优势大一些。两个都是刚融资。每日优鲜融资了2亿美元,背后有腾讯。这个行业想活下来就得烧钱。”
风口以来,陆陆续续公布入局的无人货架创业公司有接近30家,盒马鲜生、顺丰、饿了么、猎豹、顺丰、腾讯等纷纷入局办公室无人货架之后。
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无人货架已经逐渐成为办公室标配。截至2017年年末,猩便利已经铺设点位3万余个,果小美等其他行业头部玩家也纷纷以“每天1000”甚至更高的速度铺设点位。
“盲目追求点位增速的模式,已被验证为不可行。幸存下来的玩家,或者有扎实的供应链基础,或者有很强的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或者有强大的战略资源方。”陈惠鲁告诉寻找中国创客,“行业洗牌未必是坏事,穿越泡沫淘汰一批玩家,行业价值回归理性,也能够剩下精细化运营的玩家。”
当点位铺设的如此之快时,每个点位的流水是否健康就变的不好掌控。另外,全国三四线城市的供应链能否及时跟得上都是无人货架赛道创业公司需要关注的问题。
“清场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来的要快。”果小美的创始人阎利珉说,“毕竟商业是残酷的。”
记者 | 刘娜
编辑 | 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