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 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俞敏洪辞去北大教职,投身民办教育领域。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逐渐在中国发展并慢慢壮大。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看来,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推翻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它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互通互联的人类社会,这个互通互联是没有任何边界的。

  俞敏洪坦言,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培训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但他更相信,互联网是新东方要张开双臂拥抱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要拒之门外的敌人。他说,未来不必再区分互联网行业与非互联网行业,“谁再做这种区分,谁就OUT了”。

  互联网是得力工具,不是敌人

  新京报:新东方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需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

  俞敏洪:2000年的时候,新东方在线网站成立,做在线课程。当时做在线课程只是一个尝试,现在已经发展成新东方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对新东方有挑战,但只要处理得当,基本上没什么坏处。我对互联网是积极拥抱的,它是一个得力工具,而不是敌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是一种补充的关系,而不是说线上教育会将传统教育颠覆。

  新京报:如何看待互联网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俞敏洪:互联网的出现推翻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它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互通互联的人类社会,这个互通互联是没有任何边界的。

  互联网肯定是需要法治化管理

  新京报:参加此次互联网大会,你会关注哪些信息?

  俞敏洪:其实主办方本来没邀请我参加,是我自己主动要求来的。我对互联网非常感兴趣,纯粹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去参会。还有就是乌镇我从来没去过,很想去看看。江南水乡,肯定很有文化、艺术韵味。“新媒体新生态”、“移动互联让生活更美好”、“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分论坛我都想了解。

  新京报:最近互联网法治化是个热点话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俞敏洪:互联网肯定是需要法治化管理的。我认为需要两个层面的法治:一个是国际互联网层面的法治,就像是国际法一样,它应该是全球通行的、共识性的法律法规;另一个是国家互联网层面的法治,一个国家有自己的管辖权,对互联网领域也不例外。如果管不住,出问题的话,对国家会有重大影响。法治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同时又能让老百姓有秩序地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来,不要乱成一团。

  新京报:你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俞敏洪: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举出完全的非互联网产业了,几乎所有的餐馆都通过网上订餐了,现在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绝对的融合状态。过不了多久,谁再谈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区分,谁就OUT了,是落后的行为了,我很期待互联网全面改变世界的景象。

  网络时代创业,不需赌上一切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潮?

  俞敏洪: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它给了年轻人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和工具,至于他们创业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的创业跟我们年轻时候的创业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真是赌上一切、绝处逢生的。现在的创业大多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尤其如此。所以即使年轻人创业不成功,对他个人的伤害也没有那么大。

  新京报:你对现在投身创业潮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俞敏洪:要尽可能让商业模式简单化、清晰化,尽可能针对一个点去突破,而不是一个面。如果商业模式不清晰,就会导致铺的面特别大,增加风险。另外,创业者要多关注不同的领域,除了教育领域,像图书出版、文化领域等,我都会保持关注。因为任何一个领域的经验、尤其是互联网转型经验,都可以借鉴到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来。

  新京报:如果让你用3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当前和未来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你会用哪3个词?

  俞敏洪:充满活力、军阀混战、群雄并起。

  我与互联网

  1 问:你每天花多少时间上网?

  答:我上网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和频率,视工作情况而定。每天3小时左右,两小时回复邮件,一小时看新闻。

  2 问:你使用什么上网工具?

  答:主要使用PC和手机,两者使用概率差不多。

  3 问: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般都是为了工作或获取新闻等信息去上网,很少有时间为了娱乐去上网。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