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至2012年,并购重组总投入2623亿元
华润大量收购,常给外界以“不差钱”的印象。宋林曾撰文称,自2001年至2012年,华润总投入2623亿元,通过并购或重组,发展起七大领域。事实上,华润集团的部分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上的运作。
资本优势打破自然整合
回顾华润扩张,其并没有在某个行业做大做强,而是哪个产业有机会就经营哪个产业。华润通过大量收购,以资本优势,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以求快速成为行业领导者,迅速在量上形成优势。宋林表示,“至于(收购的)标的不重要。有些是先接手,后谈价格。有些是战略性投资,例如三九,(华润花了)45亿元。战略性投资不能微观看一个维度,那可能会错失良机。”
例如在啤酒行业,1994年,华润并购雪花啤酒,在之后的十年里,华润连续并购了37家啤酒企业,并初步实现了啤酒行业的全国布局,与青岛啤酒等一起并列我国啤酒行业龙头的位置。华润雪花啤酒,在全国就有80家啤酒厂,共占有中国啤酒市场的21.7%份额,是中国及全球销量最大的单一啤酒品牌。2011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年销售量突破千万吨的啤酒公司。
在零售、地产、电力、医药等领域,华润都进行着快速扩张。以零售为例,自2001年以来,华润就完成了十多起收购,在江苏、江西、陕西等地布局,迅速抢占市场,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巨头之一。
宋林曾撰文解释华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称,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通过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稳定增长的优势,多业务组合可以使华润的业绩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面对经济危机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进退实现资产素质持续提升的优势等。
对于收购的标准,宋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第一,行业聚焦;第二,区域聚焦;第三,业态聚焦。”
高频从资本市场拿钱
华润集团前董事长宁高宁曾说,“无法想象华润不托生于香港资本市场会怎样?”
目前,华润集团旗下有5家香港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拿钱,成为这5家公司近年来的“高频动作”。
以华润置地为例,2006年,其以每股3.725元的价格配售3亿股,集资净额10.95亿港元;2009年5月,华润置地再次配售3亿股,此时的配售价格为14.34港元,共筹集43亿港元。根据安排,这些配售资金的用途为“收购内地的土地”。2009年,正值房价、地价暴涨。
为收购郑州、天津等地的燃气业务,2010年,华润燃气配售新股集资25亿港元;两年后,华润燃气再度出手,集资27.44亿元。
2007年,华润电力则以每股24.3港元的价格增发2亿股。此次筹集的48亿港元,用于在内蒙古购买煤矿。
“利用有力的资本环境,开展配股集资,使上市公司获得了业务发展资金。”宋林曾在一份报告中阐述道。
华润水泥的“退市后再上市”,也是华润管理层“玩转”资本市场的力作。受宏观调控所致,2006年,国内水泥行业形势低迷,“华润水泥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失去了融资能力”。2006年7月,华润集团决定私有化华润水泥。根据当时的报道,华润集团为私有化付出的总代价约4.28亿元。
三年后,国内的大规模投资拉动了水泥行业复苏。2009年,华润水泥重新登陆联交所。此次,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和强劲的盈利能力”,华润水泥“赢得投资者的一致追捧”。最终,华润水泥重返资本市场,带回了60多亿元的募资。国资委网站的一篇报道评价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过去数年间,华润系还频频发公司债,用以建设项目或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开报道显示,华润股份就在2008年发行了一笔85亿元的债券;一年后,其又通过发债募资50亿元。
各子公司中,华润电力于2010年发行了额度达38亿元的公司债,用途为“建设工程项目、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现金流”。而华润三九也在去年宣布,拟发行不超过10亿元的公司债,用以偿还银行贷款等。
“偿还银行贷款”等表述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华润系对于贷款的高度依赖。
2013年的年报显示,华润水泥的银行贷款为173亿港元,华润创业的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共计227亿港元,华润置地的银行借贷高达571亿港元,华润电力的银行及其他借贷额更是高达926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