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四省粗钢产量占全国近半,“高排放”制造空气污染;“新政”出台,钢铁业将减8000万吨产能

  钢铁产业高耗能、高排放,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北京周边的省份恰恰又是钢铁生产的大省。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超过7亿吨,来自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北京附近的四省份,产量就达到3.29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6%。

  今年年初,一份来自环保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京津冀地区近300家钢厂,超过7成环保设施不达标,违规排污现象严重;同时,最新公布的三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指数排名上,前10位最差空气城市中,京津冀占据8席。

  10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整治方案,计划在未来5年削减钢铁产能8000万吨,在压缩过剩钢铁产能的同时,意在治理华北地区因大量钢铁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

  作为全国钢铁产量的第一大省,河北成治理重镇。该省计划到2017年,削减近6000万吨产能,调整后全省钢铁产能将减少1/3。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市发改委将通过压减钢铁产能和整合重组、削减煤炭消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2013-2016年,全市计划投资1487亿元建设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旅游、医疗养老等市场潜力大、耗能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150多个。”昨日,《唐山晚报》的一则报道宣告了唐山市的经济新格局——压缩重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11月1日,河北唐山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新闻通报会,通报了该市压减钢铁产能的“原则和途径”:例如“2016年底前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60吨以下转炉”等。

  在这一次的“减产”方案中,唐山这个钢铁重镇领到的任务是“削减4000万吨”。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唐山地区约有144座高炉,2012年产量为8107万吨。若以2011年的“重点统计的钢企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粗略计算,唐山地区2012年排放约12.4万吨二氧化硫、8.91万吨粉尘。

  北京周边四省年产粗钢逾4亿吨

  2012年,北京周边四省粗钢产量超过4亿吨,高耗能、高排放的炼钢工业被指是空气污染“元凶”之一。

  钢铁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一直是制造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北京的周边,辽宁、山东、河北、山西四省绕成圈,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生产钢铁的“大户”。

  2008年伊始,随着四万亿投资盛宴启动,中国的钢铁工业也进入急速增产扩建的周期。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从5亿吨迅速扩增到7.17亿吨,产能更是从6亿吨猛增到接近10亿吨的规模。

  在2012年的7亿多吨粗钢中,来自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四省,产量达3.29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6%。

  被钢厂多重“包围”下的北京,近年来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一段时间以来,雾霾天、重污染、PM2.5一度“爆表”,已成为公众对北京的印象。

  10月22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其中,全国空气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据8席。

  11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52年来最多。其中,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更是创历史同期最多。

  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副主任王赣江曾撰文表示,由于华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钢铁、焦化等重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对区域大气污染“贡献巨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由于生产过程中耗费煤炭量巨大,钢铁业又是工业排污中占比最重要一环。“很明显,钢铁产业的区域性高度集中,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超7成钢厂排污设施不达标

  来自环保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京津冀地区受访的近300家钢企中,超过7成的钢企环保设施不达标。

  钢铁工业冶炼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都被认为是构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根据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的调研报告,2001年至2011年,重点统计的钢企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4.46千克下降至1.53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4.59千克下降至1.1千克。

  即便如此,这一数字与国际先进的排污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早在2009年,德国蒂森钢铁公司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已达到0.42千克,韩国浦项仅有0.14千克。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钢产量为6.27亿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76.7万吨、氮氧化物93.10万吨,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为56.28万吨和93.47万吨,分别占工业排放量的9.5%、6.3%、9.3%和20.7%;2011年,钢铁二氧化硫排放量猛增到251.4万吨,工业粉尘为206.2万吨。

  “这还只是统计内的企业排污量,大量的中小钢厂根本没有统计进来,它们的排污状况更差”。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如果我国钢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将降低一半以上。

  一份来自环保部的调研报告,显示出华北地区钢企排污现状不容乐观。

  10月22日,有环保部官员表示,该部于今年年初对京津冀地区298家钢铁企业进行逐一摸底排查,75%以上的钢铁企业都未按标准排放污染物,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严重。

  环保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对媒体表示,在华北地区接近3.5亿吨的产能中,超过7成是“黑户”。若按相应的环保标准,在生产设备增加类似脱硫装备,每吨钢材成本要增加近100到150元不等。因此“黑户”企业往往不愿花钱上环保设备。

  此外,即便是安装了治污设备,出于成本的压力,在多数企业中也难以正常运转。

  今年7月,环保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曾公开表示,由于钢铁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钢铁业也将成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继电力行业之后整治的重点。

  在李新创看来,环保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同时部分钢企不上环保设备降低成本,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不论任何理由,钢铁缩减产能势在必行。”

  河北钢企面临冲击

  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近期国务院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案,其中河北将压缩淘汰6000万吨钢铁产能。

  10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称将有效地推进和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其中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大户,成为整治的首要目标,计划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

  发改委相关官员表示,产能过剩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因此治污减产势在必行。

  稍早前,在9月17日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中,对山东、辽宁、山西与河北等钢铁“大户”已有明确的压缩产能标准。

  其中规定,到2017年底,天津市钢铁产能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山西省淘汰钢铁落后产能670万吨。山东省则提出,到2015年底,淘汰炼铁产能2111万吨,炼钢产能2257万吨。

  由于重工业密集、结构性污染突出,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成为京津冀地区减产治污的“开刀”重点。

  上述《细则》规定,为配合大气治污新政,要求河北省到2017年底,钢铁产能压缩淘汰6000万吨以上,相当于砍掉其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媒体报道,目前“领命”削减6000万吨产能的河北已经对该指标做出分解。其中,唐山、邯郸、石家庄三个钢铁重镇分别承担削减4000万吨、1204万吨和482万吨的任务,其余零头分给其他县市。

  6000万吨产能的压缩,将给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及从业人员带来巨变,同时也将改变河北的经济格局。

  据新华社报道,未来几年,河北钢铁企业个数将减少到目前的60%左右。报道称,目前唐山市有钢铁生产企业400多家,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更是多达几千家,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以上,初步测算,完成削减任务后,40多万就业人员需要安置,几年内影响直接和间接税收370亿元。必须要有新的替代产业的发展,才能解决钢铁产能的转移。

  按照河北省政府新出台的政策,鼓励钢铁企业参与港口、铁路、海运等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新华社报道,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每年有5000多名职工逐步离开总部厂区从事非钢产业。一些看透大势的民营老板也主动寻找出路。在河北省遵化市,近两年有30多个钢铁企业老板将资本投身其他行业。

  “这次动真格了”

  山东一位钢厂经理表示,9月以来几乎都拿不到银行贷款的授信,全行业“一刀切”。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表示,无论力度还是削减规模,本次化解产能强度都是近年来最大的。

  由于各方对大气污染治理关注度很高,因此环保将成为未来几年京津冀地区钢铁产业的“硬约束”,“对于市场上环保能力较差,生产设备不达标的中小钢厂来说,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局。”王国清说。

  在环保面临硬约束的同时,急速紧缩的银行信贷让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成为了悬在钢厂头上的利剑。

  “以往对钢铁业收紧信贷政策很多,但多半出来是雷声大雨点小,但这回不一样,感觉是动真格的了。”山东一位钢厂经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从9月份往后,市场上信贷非常紧张,不论是国有钢厂还是民营钢厂,现在几乎都拿不到银行贷款的授信,全行业“一刀切”。

  唐山某钢厂销售科经理方建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从今年以来,河北地区的银行对于钢铁项目的信贷非常谨慎,钢企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一方面要硬性压缩产能,提高环保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从银行拿不到贷款,加上钢铁主营业务亏损严重,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由于新政策的推出,现在钢厂都很迷茫,未来何去何从不得而知。”方建平说,未来一年很多资金链较差的钢厂很可能会被率先淘汰。

  “可以说钢铁业急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已经过去,产业发展也到了一个瓶颈期,面对信贷趋紧和环保的双重硬约束,企业需要从内部做好转型升级,配合国家在产业的战略调整。”西本新干线分析师邱跃成表示。

  “在新政策的压力下,未来几年对全行业来说将会是一个阵痛期。做好自身的转型,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减少杠杆、注重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放大延伸围绕钢铁产业的非钢生产服务业,是所有钢企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邱跃成说。

  11月1日唐山市政府发布的信息显示,未来唐山将支持首钢、河钢2家特大型钢铁集团整合地方钢铁企业,并将以迁安、丰南地方的钢铁企业为主体组建2家20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同时还将组建5家千万吨级区域性特色钢铁集团。

  ■ 观察

  “隐形”产能成减产难题

  钢铁业一直有着“中国看河北,河北看唐山”这样的说法。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的钢铁产量达1.8亿吨,每年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作为国内钢铁第一大省,加上环绕京津的特殊位置,让河北的减产治污备受关注。

  熊跃辉曾介绍,年初在实地调研华北地区钢厂排污情况时,被调研的河北钢铁企业中,一共有烧结机300多台,安装脱硫设备的只有100多台,但其中70%不能正常运行。此外,每日钢厂脱硫费用接近5万-6万,为了省下脱硫的几万元开支,很多河北当地钢厂让脱硫设备“早8点开,晚8点停”,夜间偷排现象严重。

  “目前河北市场上隐形钢铁产能很大,前几年积累的未批先建的项目很多,单就唐山周边,未纳入统计的小钢厂就不少。”方建平说。

  在他看来,这次出台的政策力度很大,但如何落实仍困难重重。

  方建平介绍,目前市场上“黑户”众多。市场好的时候就生产,不好就停工,很多环保投入不达标甚至为零。因此,如何切实做好监管这些“隐形”产能,成为河北减产政策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前,河北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曾对媒体介绍,虽然本轮政策力度很大,但河北削减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钢铁企业。

  有环保部的官员曾表示担忧,虽然出台了削减产能的政策,但制定政策的部委并没有相应的执法队伍,政策真正落到产业实处还有很长的距离;加上地方政府对财政、GDP以及就业的考虑,对减产本身缺乏动力,钢铁业减产治霾仍然面临诸多困局。

  “削减产能关键要看后续对执行力度能否有落地监督,是否有更详细的惩罚措施。”中国冶金工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认为,这种由政府制定压缩指标的方式不够灵活,比如环保较好的企业,因为地区指标较多,也得被硬性削减。因此,地方政府要尽量避免下行政指标的“一刀切”式的做法,应当以环保为“硬指标”,通过市场手段去调节。

  “比如河北,政府应该做的是把企业生产的环保指标明确,对钢厂加强实时监控,相应的排污信息在网上统一公开,达标的留下,不达标的退出市场。”刘海民说。

  (文中方建平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刘溪若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