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已连续10次入市操作,稳定港元汇率

  “我想在此重申特区政府的坚定立场,香港无须亦不会改变联系汇率制度。”11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再度表达了港府对联系汇率制度的坚定立场。

  自美联储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大量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对港元的需求量突然急剧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这一轮流入香港的热钱,虽然规模不及2008年,但估计总量已超过1000亿港元。

  为稳定港元汇率,从10月19日到11月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连续10次入市,累计向市场注入322.26亿港元。

  “正常投资”的热钱

  面对外资大规模涌入,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的态度“淡定”,称“外来资金流进港元并不一定是热钱流入”。

  11月9日,陈德霖在金管局网站上撰文表示,“外来资金流进港元并不一定是一般人所说的‘热钱流入’,机构投资者增加香港资产配置和香港企业以外币兑换港元作为运转资金都是正常经济和金融活动,大家无须反应过敏。”

  陈德霖在安抚市场情绪的同时,还希望淡化金管局的“入市”动作。他在文中表示,金管局“入市干预”的说法不准确,金管局是按照货币发行局制度进行被动的市场操作,以维持港元汇率在7.75至7.85的范围内。

  尽管陈德霖的态度“淡定”,但市场上存在着不同观点。

  近期搅动了整个香港金融市场的约千亿港元热钱,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些分析认为,这是继2009年热钱危机之后,香港金管局所面临的又一次鏖战。有评论甚至称,“索罗斯们又回来了!”

  汇丰集团发布报告称,美联储实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令大量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虽然热钱规模可能比不上2008年美国首次实行量化宽松措施时的情形,同时难以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多久,但估计目前已经有总量超过1000亿港元的热钱流入香港。

  为稳定港元汇率,从10月19日到11月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连续10次入市,累计向市场注入322.26亿港元。

  金管局的“入市干预”源于1982年以来实行至今的联系汇率制度。

  1983年,港元兑美元在一个半工作日里急剧下跌50%。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港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并于同年10月17日正式开始运作。港元再度与美元挂钩,汇率定为7.8港元对1美元,允许汇价在7.75~7.85之间浮动。当触及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时,金管局便会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时则会卖出美元。

  量化宽松再扰港元

  截至11月7日,港元对美元仍然逼近7.75的联系汇率上限。这意味着,欲将美元兑换成港元进入香港的资金量不可小觑。

  10月以来,市场对港元的需求量突然急剧增长。这个征兆对于港府来说并不陌生: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中,以国际金融炒家索罗斯为代表的热钱大量涌入,欲将香港变成他们的“超级提款机”。最后港府动用了千亿港元的巨大代价得以托市;2008年,美联储推出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期间,热钱二度蜂拥入港,港府再次被迫干预。

  此次受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的影响,发达经济体过剩的流动性开始逐渐加码流入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境外资金瞄准香港的投资机会,大举进入。这些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卖出美元、买入港元,导致了港汇持续走强,一度超出7.75港元的联系汇率上限。

  根据香港现行“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原则,金管局两周内十次出手干预,累计抛出322.26亿港元用以遏制港汇飙升。此举收效并不明显,几轮艰难的资金对抗之后,金管局才勉强得以将汇价维持在7.75上方。但截至11月7日,港元对美元仍然逼近7.75的联系汇率上限。这意味着,欲将美元兑换成港元进入香港的资金量不可小觑。

  此时,再度经历一番艰难博弈后的金管局不认同“热钱”性质,称其为“正常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但民间观点普遍认为这些国际资本“来者不善”。

  “这些游资的目的就是短期套利。香港市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片庄稼,看见庄稼长成了,过来收割一次走人,等明年庄稼再长成了,再过来收割。香港政府每次都忙着迎来送往,拿这些热钱没办法。”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说。

  更有相关评论称,此番国际游资涌入香港的终极目的在于“偷袭大陆”。

  对此观点,陈德霖也予以否认:“国际热钱流入港元而伺机冲击内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海外投资者看好人民币升值潜力,可以在离岸市场用美元买入人民币,根本不需要先把美元换成港元,然后再兑换成人民币增加兑换成本。内地的金融体系规模非常巨大,即使有几百亿港元资金进出,亦不可能对内地的金融稳定或安全构成威胁。”

  金管局对于这次国际资本的态度之淡定,引人遐想。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府之所以否认热钱身份以及淡化热钱所造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饱受争议的“联系汇率制度”减少压力。

  联汇制存废之争

  自前任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抛出“应开始检讨”的观点以来,港府已经连续多次公开做出“坚持联系汇率制度”的姿态。

  “联系汇率制度”饱受诟病由来已久。此轮港元汇率困境再度引发了关于联系汇率制度存废的争论。

  此前,在所有废止联系汇率制度的声音中,前任金管局长官任志刚的表态最为“惊人”。

  作为联系汇率制度的设计参与者和长期守护者,任志刚直到卸任前还被冠以“7.8先生”的美誉(即将港元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8)。彼时曾声言“联系汇率制度最适合香港”的他,在香港即将回归15周年之际,抛出了联系汇率制度应该检讨的言论。在题为《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的研究文章中,任志刚表示,目前的联系汇率制度无法有效对抗通胀,且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使命与维持本港货币政策稳定两个目标很难同时达成,导致了联系汇率制度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待探讨改进。

  早在2007年,有学者发表文章建议废止联系汇率制度,时任金管局长官的任志刚专门对此观点出面进行了驳斥。几年后,现任金管局长官陈德霖重复了这一幕,而任志刚则成为了被驳斥的对象。

  在任志刚发文的当天,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声明,表态无须且无意更改联系汇率制度,称该制度是香港货币稳定的基石,也是香港金融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陈德霖指任志刚文章内提出的所有建议,过往当局均全部考虑过,并曾作出深入研究和分析,结论是联系汇率制度仍最适合香港制度。香港特首梁振英也公开表示:“联系汇率不会变,无须变;联系汇率的水平也不会变,无须变。”

  事实上,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美国一直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内地经港转口贸易亦以美元计价,其中以美元计价部分占香港对外贸易约七成左右。因此,港元与美元挂钩,方便经济主体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等涉外经济活动中进行成本利润核算,降低了其面临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

  同时,联系汇率制度使港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价保持稳定,在确立香港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曾经发挥了“稳定器”的功能。

  自1983年采用联系汇率制以后的22年间,香港实际GDP年均增长7.3%,其中稳定的货币制度显然功不可没。

  尽管联系汇率制度此前保证了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在这一波热钱来袭之际,“惹来”的联系汇率制度再度被推上风尖浪口。

  暂时无解的难题

  港府的对联系汇率制度的“坚持”未能平息争论,许多人士依然认为,联系汇率制度已经过时。

  实行固定汇率意味着香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联系汇率制度本身就容易成为国际资本攻击的目标,在港府维持联系汇率制的过程中,游资很容易找到获利的漏洞,当年索罗斯不就是这么干的?”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记者说:“就是因为存在7.75到7.85的区间限制,联系汇率制度自身没有弹性,对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没有调节功能,这会使得国际资本进入香港不存在汇率风险。基于这种前提,国际资本有恃无恐,香港三番两次遭遇这些资本的冲击,就说明了这一点。”

  赵庆明的观点很直接:“热钱给香港造成的这种紧张局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除非联系汇率制寿终正寝。”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本土金融问题研究人士也承认,联系汇率制度是造成热钱青睐香港的主要因素:“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被不少国际基金认为是‘小美元’,因此他们愿意把钱投在香港。他们需要钱时,可以随时退出香港,而即使一天之内数千亿的资金从港元兑换成美元,也没有问题。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他们看中的是稳定的汇率,如果他们投资在某个市场,而这个市场仅仅因为汇率的波动,让他们的回报上下波动达到5%或以上,他们未必会愿意继续投资,投资港元则不会有这个问题。”

  但该人士也对废止联系汇率制度持有不同观点:“联系汇率制度虽然缺陷很多,但在找到一个明确有效的替代制度之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遗憾的是,目前各方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能确保香港经济稳定的替代制度。所以就现阶段来说,我觉得联系汇率制度还是不可废除的,否则有可能会对香港带来极大的冲击,后果是香港经济无法承受的。”他解释说:“对于香港这个小经济体来说,长期投资者的资金留港是相当重要的。而香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全球的资产管理中心,从全球范围来看,不管你高兴不高兴,资管的主要记价货币仍然是美元,所以港元现阶段钉住美元是有利的。”

  主张“存“和主张“废”的观点各有论据,但共同之处在于,大部分人都觉得,由港元汇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暂时只能是“无解之题”。

  在香港,每过两三年都会有对于联系汇率制度的质疑和讨论。“现实是,我们知道港元和美元挂钩有问题,但是其他的选择更不好。”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泉薇

  ■ 延展

  赴港购物时机已过商品涨价“八折”缩水

  “前段时间新闻不是一直在说‘赴港购物更划算’的吗?”阿杏很迷茫。

  上周,家住深圳的阿杏从香港“血拼”返回,几无斩获。一个月前,她曾在论坛上呼朋引伴“去香港买狗粮”。

  “东西好多都涨价了,没意思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买了一瓶名牌眼霜和几小件化妆品,虽然涨了100多块钱后的该眼霜与内地专柜相差无几,但阿杏说:“不能白跑一趟。”

  近来伴随着港元对人民币汇率一路贬值,内地人将“去香港打酱油”的口号演变成了风潮,也催生了赴港旅游生意的火爆。

  目前,港元兑人民币接近“八折”,因此被认为是赴港抄底购物的绝好时机。

  然而,近日有迹象显示,汇率红利已经缩水:汹涌而至的大陆购物团不光带动了酒店价格的大幅上扬,也间接拉高了很多商品的价格。被游客认为是“打八折”的汇率因素,也开始被商家考虑到了。

  与此同时,港汇对人民币的贬值也对港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

  在港工作的Sophia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经常去广州深圳出差消费,港汇贬值使她觉得“好蚀底。”

  香港金融问题研究人士认为,香港居民的不少生活用品来自内地,人民币升幅扩大,对港人的生活会有明显冲击,也会影响港人在内地的消费欲望。

  深圳一家港资皮具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应当拿固定工资的行政类人员,她现在拿到的港元薪水比以前有所提高了,但尽管如此,还是跟不上港元贬值的速度。对此,专家分析说:“对在内地设厂生产的港资企业来说,如果产品又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销售,企业受到的冲击会很大,人力成本上扬的同时又会面临汇率风险,这会打击部分香港制造业。”

  事实上,近三十年来,有时候深圳人去香港打酱油,有时候香港人也到深圳买猪肉,两种货币的比价出现波动实属正常,但从大的趋势上看,人民币对港元是持续升值的。“香港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制,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港元也就被迫对人民币贬值。”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