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曾经流传着一句话,炒股不如炒茅台。白酒行业里的人曾开玩笑地说,卖茅台的利润要高于贩毒。

  确实,在2006年-2011年,茅台酒持续大幅涨价使囤酒商和投资客赚得盆满钵满。被绑上炒作战车的,不仅有投资客、经销商,更有茅台自己。

  然而,同当年的大蒜、绿豆一样,坚挺的茅台也没有扛住资本的抛弃。在市场上,曾经一瓶难求的茅台酒,如今是“价格好商量”。对此,业内专家认为,茅台既不是好的投资品,也成不了收藏品,其价格必将面临理性的回归。

  ■ 经销商说

  “囤积茅台如今骑虎难下”

  马老板(北京一家名酒经营店负责人):

  现在我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这个阶段我们忙着在和厂家斗智斗勇,和厂家要政策,要补贴。也希望厂家能多做些宣传,争取把价格提上来。

  去年茅台火,我这批压着的货里有1900元一瓶接的,现在批发价是1400元左右,有的时候企业来拿货1300也卖,你算算我亏多少吧。

  同行中像我这情况的大有人在,有个哥们儿情况更糟,他去年从银行贷款、借高利贷囤的货,还款周期只有一年,但现在货还没出完,真是骑虎难下。

  去年行情好,我把资金都集中在茅台进货上,市场真是瞬息万变,我现在也只能是一点点割肉。明年就是茅台价格涨起来了,我也不敢再一下压这么多货了,风险太大。等资金慢慢回笼以后,我准备增加店里经营酒的种类,除了名酒、高端酒,也要卖些中价位酒,分散一下风险。

  ■ 新闻回顾

  茅台酒被指面临价格“崩盘”

  去年茅台酒价格的高涨促使社会上大量的资金涌入,今年以来,在限制“三公消费”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酒销量下滑,价格也出现了滑坡。

  记者昨日走访北京几大高端酒经营店,发现去年动辄“无货”的场面没有出现,销售人员纷纷表示,“价格好商量,不开发票可以再低。”

  大量的投资人在去年高价囤积茅台后,面临今年茅台价格的下跌,资金被套牢。有人以“崩盘”来形容这样的场面。对此说法,茅台公司回应,这是无中生有的恶性中伤。

  ■ 业界观点

  “厂家想尽办法维护价格体系”

  陆先生(某证券公司白酒行业分析师):

  反三公消费对整个茅台酒的销售影响比较大,茅台的销量今年不仅没有增长,还出现了下滑,而且价格很不稳定,今年价格是来回在波动。

  从茅台的财报中可以看出,茅台今年的预收变少了。

  去年茅台价格的高涨使得无论是正牌经营店还是社会闲散资金都涌入来囤积茅台酒,高价接货的人比比皆是,而今年茅台价格下跌后,面对这么大量的囤货,如果囤积者集中割肉把货抛售,那就会导致茅台价格崩溃。

  这就也不难理解,为何茅台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起保护知识产权的大旗。此外,茅台在自己内部报刊上表示,公司派了一支很强大的打假团队到市场里去。实际上这是维护茅台价格不崩盘的一个手段。

  我个人认为,接下来茅台价格不会像之前那么疯涨了,而且依然存在价格崩盘的风险。

  “茅台酒有何收藏价值?”

  李先生(白酒行业资深人士):

  作为投资品来讲,我认为需要两个因素:第一,产品本身有投资价值,第二,投资者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而茅台作为投资品,这两个因素都很不成熟。现在投资者把大量的流通产品变成投资品这种方式来做是不对的,这和当初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资本炒作绿豆、生姜和大蒜,造成这些农产品价格暴涨)没什么区别,这都是游资不理性的行为,很容易把一些有可能成为收藏品的东西给毁了。

  而目前已经推出来的酒类理财产品,我认为投资价值并不大,这是发行方在利用游资的不理性以及老百姓面临通货膨胀的经济压力急于将钱保值的心理。

  只有极其稀缺的产品才有投资价值。比方说收藏名表,大规模销售的款式,一定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只有复杂工艺的限量版,价格才可能涨到很高,收藏投资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而目前所说的有收藏投资价格的酒,绝大部分都是大批量流通商品,这就是消费品,有什么收藏价值呢?

  “投资白酒难以规避风险”

  铁犁(白酒专家):

  把白酒作为投资品,对厂家来说当然是好事。白酒耐储存,拿来做投资品有优势。高端酒在西方作为投资品交易量占酒总量的20%至30%,在我国则不到1%,比重很低,市场空间大。在交易制度和交易方法上,我国也远未健全。国内最早将白酒作为投资品进行期货交易的是泸州老窖。

  很多行业里的人将囤酒说成是投资,这和我上面所说的投资不是一个概念。

  之前很多囤酒的人,为了追求盈利,喜欢快进快出,如果整个行情不好,他的资金压力是最大的。这其实就是炒作。

  我认为茅台不是一个能够规避风险、确保有盈利空间的投资品种,毕竟白酒市场行情没有那么稳定,涨和落的风险都很大。

  今年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以及政策因素影响,茅台酒正在向理性价格回归。在我看来,茅台在一段时间内价格难有大变动,53度飞天茅台每瓶将维持1400~1500元的价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