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褐飞虱是亚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虫,常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频繁暴发,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传播水稻病毒造成间接危害,严重影响作物生产。长期以来,稻飞虱的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防治,给水稻绿色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

 

共生菌防控褐飞虱示意图。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洪晓月教授团队利用生态防控的方法,在应用共生菌防控稻飞虱机理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研究长文在线发表在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urrent Biology》上。

 

洪晓月介绍,团队首次将基于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昆虫防治技术顺利应用在了褐飞虱的防控上,该细菌不仅被证明在昆虫纲内具有广泛易感性,而且还能诱导高强度的细胞质不亲和,引起后代不育。科研人员通过往褐飞虱虫卵体内注入沃尔巴克氏体细菌,既能令其后代不育,又能显著抑制褐飞虱所传播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传播。

 

据了解,该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应用潜力的、稳定携带人工转染的沃尔巴克氏体农业昆虫品系。同时,该昆虫品系的成功建立也是第一次成功实现胚胎显微注射在半翅目昆虫中的沃尔巴克氏体细菌转染。

 

这项研究的应用,一改传统的喷洒杀虫剂的方式,通过释放褐飞虱转染品系致使后代不育,达到“种群压制”或是“种群替换”的目的,为农业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洪晓月介绍,该褐飞虱转染品系同时表现出符合种群压制和种群替换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备了进一步在田间试验的价值。

 

同时,由于褐飞虱发生的源头在中南半岛,未来在应用试验上,可以考虑将释放褐飞虱的“战场”前移至越南或是我国境内的广西、云南一带。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通讯员 许天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