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英国牛津郡,丘吉尔外孙女西莉亚·桑迪斯拿着外祖父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烙印·专访丘吉尔后人
手机扫二维码,看独家专访视频。听作家桑迪斯如何描述外祖父丘吉尔。
人物小传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英国军事家、政治家、战争领袖。出生牛津郡,曾参加陆军,1900年开始从政,曾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5月当选英国首相,带领英国对抗纳粹德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帮助同盟国建立,直至二战结束。战后发表著名“铁幕”演讲。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也是著名演说家,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膝下有5个子女,10个孙子辈。
西莉亚·桑迪斯(1943-)
丘吉尔大女儿戴安娜之女。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曾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并随外祖父在其晚年前往法国、意大利、摩洛哥、南非等地旅行。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研究、撰写、制作其外祖父的题材书籍和电视节目。至今出版了五本有关丘吉尔的书籍。组织“追逐丘吉尔足迹”之旅。
丘吉尔“V”字手势曾鼓舞战争中的人们。资料图
从牛津一路往北至巴拉顿小镇的途中,牧场辽阔,林木青翠,随处可见尖头屋顶的古老农舍,一派浓郁的英伦田园风光。
位于巴拉顿的圣马丁教堂并不起眼。一座小小的教堂墓地背侧,几处白灰色的墓碑并排放列,其中一块上写着:“温斯顿·丘吉尔”。
2015年5月28日,距离墓地10多公里外,怀特洛普公园内一家旧式酒店内,正举行一场关于丘吉尔的国际研讨会。研究丘吉尔的学者从世界各地赶来。研讨会的组织者,丘吉尔的外孙女西莉亚接受了新京报记者采访,讲述记忆中的外祖父。
西莉亚有一头红色短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很多人印象中外祖父是一头白发,事实上他年轻时跟我一样,也是红发。”她说。
西莉亚说一口标准的伦敦英语。已经72岁的她,在人生的前21年常常陪伴在外祖父左右。直到1990年,机缘巧合,她才开始整理外祖父的资料,写书、制片、组织研究活动,成为一名特殊的丘吉尔研究学者。
用她的话说,这是追逐外祖父的足迹,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继续陪伴外祖父。
着“警报装”的外祖父
丘吉尔爱穿一件天鹅绒连体衣,这是他在战时发明的,以便警报响起时迅速穿上
西莉亚和去世的外祖父丘吉尔再次发生交集是在25年前。她和表舅相聚喝茶,对方拿出10个大箱子,在桌子上摆了一长溜。
那时西莉亚47岁,她隐居在乡下好几年,照顾自己的孩子。她21岁时外祖父去世,接下来,她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家庭妇女。直到有一天,她最小的孩子也去了学校,西莉亚感到了失落。就在这时,她遇到了表舅——丘吉尔兄弟的儿子。
那些破旧的箱子放在优雅的桌上,看起来很可笑。“有这么大。”西莉亚拉开双手,比划出半米长的距离。
箱子打开后,西莉亚惊呆了,里边收藏着外祖父丘吉尔各式各样的物品:报纸、日志、照片、日记,还有丘吉尔小时候写给母亲、父亲以及当时保姆的信件。
西莉亚被这些藏品迷住了。她情不自禁开口:“这真棒,应该有人做些什么。”
“都给你吧,你来做。”表舅回应说。
西莉亚对外祖父丘吉尔的研究由此开启。这使得她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重新和外祖父“相处”。这种意外“相处”得来的感受,很多与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对外祖父真实记忆一一对应。她说,外祖父的形象从未如此独特,如此充满魅力。
在西莉亚最早的记忆中,丘吉尔总爱穿一件天鹅绒连体衣,时常将拉链拉上拉下,发出吱吱的声响,哪怕在正式的家庭晚宴上也不例外。
后来她才知道,这件被称为“警报装”的标志性衣服是丘吉尔在战时发明的:德军轰炸的警报响起后,一拉拉链,就能立马起身穿上。
如今,伦敦白厅街财政部大楼下,从一个隐秘狭窄的入口向下,就能抵达战时最著名的防空洞——“内阁战争办公室”。二战时,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在这里指挥反法西斯的战斗。这里的布局保持着二战结束时的原状,也收藏着关于丘吉尔的各类物品,其中就有一只斗牛犬的塑像。
西莉亚年轻时,丘吉尔送给了她一件很大的包裹,棕色的包装纸上写着:请照看好它,你亲爱的外祖父。
激动之下,她打开礼物,发现里面是个一人大小的斗牛犬塑像。有人送了这个塑像,丘吉尔觉得西莉亚可能会喜欢,于是转送给她。
“什么样的人要给一个成年人送一只玩具狗?”西莉亚当时十分困惑。
西莉亚的母亲、丘吉尔的女儿戴安娜解释说,有人送丘吉尔这个礼物,是因为在战争中,丘吉尔被著称为“大不列颠斗牛犬”——他留给世人的印象,总是“一副斗牛犬式的凶狠表情”,尤其是面对德国来犯,他总有抵抗的决心与意志。
避谈战争的军事家
丘吉尔和外孙女谈论各种话题,却避谈战争与政治
但面对外孙女西莉亚,丘吉尔面部的“凶狠”表情往往被温和慈祥的外祖父形象取代。
在丘吉尔曾居住的查特维尔庄园,西莉亚和其他几个孩子会在早晨跑进丘吉尔的房间。此时,这位带着英国人挺过二战最艰难时光的战争领袖,正接过管家递来的吐司,坐在床上吃早餐。
他的床边放满了报纸,橙色斑猫“乔克”窝在他的腿边,贵宾犬“卢布斯”在房间里乱窜,兴奋地等待着丘吉尔起床,带它去散步。
起床后,丘吉尔和西莉亚会带着“卢布斯”外出,在自己挖的池塘里,丘吉尔扔出食物喂鱼,鱼朝他游过来时,他故意说:“看,它们认识我。”“一开始我还真的相信了他。”西莉亚笑着回忆。
丘吉尔还会带外孙女去喂猪,这位词汇量丰富、曾经用演讲动员英国人奋起对抗纳粹的诺奖文学奖得主,在猪面前不小心闪了腰,却只能发出“哼哼”的叫声。
很多人问西莉亚:“你和外祖父会聊战争吗?”
“我们会聊动物,聊绘画,聊一切能聊的,但他从来不跟我说战争和政治的事情。”西莉亚回答说。
此后回想起这一细节,西莉亚也逐渐认识到查特维尔庄园的乡下生活对外祖父意味着什么。丘吉尔经历过太多战争,他曾回忆说,离开查特维尔的一天,就是被浪费的一天。这是他最喜爱的地方,这儿是他的安全港。
由于丘吉尔的父亲热衷政治,母亲热衷上流社会交际,都无暇顾及儿子,丘吉尔很大程度上由保姆伊丽莎白·安·爱维莉丝抚养长大。
西莉亚曾想过,如果外祖父丘吉尔少年时代没有受到这位意志坚定的保姆的影响,就不会在1940年5月欧洲大陆沦陷后,面对纳粹德国议和的请求坚定地说不,并带领着英国独自战斗。丘吉尔在给美国总统的信中说:“为了正义事业,我们是决心要忍受一切痛苦,作出最大牺牲的,而且我们也将因为我们是维护这一事业的斗士而感到光荣。”
和外祖父一样,生活在查特维尔庄园的西莉亚和其他孩子们,总是被保姆包围。有趣的是,和伊丽莎白一样,在查特维尔庄园看管丘吉尔孙子辈的保姆,也是一位正直、意志坚强的女人。
西莉亚说,尽管家庭里永远不会出现“失败了以后怎么办”这样的话题,她的保姆却有自己的“计划”,一旦德军要袭击丘吉尔一家,她打算把丘吉尔全家人的红发都染黑,然后带到利物浦她父母家去。
大不列颠空战期间,伦敦遭到德军的狂轰滥炸时,西莉亚的父母外出,她的保姆直接打电话给唐宁街,态度坚决地要求派车过来把孩子们送去查克斯(战时丘吉尔的庇护所)去。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在台阶上接孩子们时开起了玩笑:“可怜的孩子们要被关起来了。”
社交舞会上的长者
80多岁的丘吉尔在年轻人的舞会上待到凌晨1点
西莉亚印象中的外祖父形象,也是众人熟知的丘吉尔形象:总是一手拿着一杯兑苏打水的威士忌,一手夹持雪茄,手边永远有一个烟灰缸。
很多人会送雪茄给丘吉尔,包括西莉亚和她的母亲。西莉亚会骄傲地坐在外祖父的腿上,凑到他跟前,吸上一口他呼出的雪茄烟气。
餐桌上,外祖母要确保所有的食物都完美无缺,外祖父则要求所有人的杯里都斟满香槟。
“他总是喝很多的酒。餐前喝香槟,威士忌,餐中喝红酒,餐后喝白兰地。” 西莉亚说。
西莉亚说,丘吉尔对自己的酒量过于自信。有一天,丘吉尔在火车上问一个朋友:“我过去24年喝的这些酒如果用火车车厢装,能装多少?”他的朋友回答:“恐怕只有一节车厢吧。”丘吉尔有点失望地说:“还要努力太多啊,我剩下的时间太少了。”
而在追寻外祖父的事迹时,西莉亚认识到,外祖父对酒和战争有同样的专长。
“他热烈地品尝香槟,也同样地品尝战争。”西莉亚说。
正是这位慈祥的外祖父,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发表了“我们将战斗到底”这段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讲。
而丘吉尔自己也在另外一个场合中说,他无法离开香槟,如果胜利了,值得喝一杯,如果失败了,也需要来一杯。
西莉亚长大后,喜爱年轻人的外祖父也受到了她的朋友的欢迎。
18岁高中毕业的夏天,临近社交舞会,她紧张之极,生怕自己会出洋相失败。可是,当外祖父踏入舞会的那一刻,她就不再担心了。外祖父的出现,是她成功的保证。
那一晚,80多岁的丘吉尔就在年轻人的舞会上待到凌晨1点,他抽着雪茄,喝着香槟,随着音乐的节奏踢脚。
西莉亚也不会忘记一个年轻男性朋友面对外祖父时的“惊恐”。当时查特维尔庄园里举行了家宴,西莉亚邀请朋友们过来。按照古老的英国礼仪,餐后女士先走,男士们都留下来抽雪茄。
西莉亚只能将她的朋友留给外祖父。他当时才22岁,从未抽过雪茄、喝过白兰地,那一晚他尝试了两种新事物。事后,那个朋友对她说,除了最初几分钟的紧张,之后是非常棒的经历,因为她的外祖父非常喜爱年轻人。
安葬故里的“普通人”
丘吉尔希望,和父母一起简单葬入故土
在翻阅少年时代丘吉尔给母亲的信时,西莉亚找到了这句话:“我从一开始就坚信,我将对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当时丘吉尔21岁。这种信念,使得丘吉尔在充斥着“求和”声音的20世纪30年代,正告英格兰——警惕纳粹德国的野心,要坚持抗争到底。
丘吉尔并没有给西莉亚太多的人生建议,但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
丘吉尔坚信自己的决定,连自己的死亡,他都有自己坚持的想法。
1962年,丘吉尔88岁,在法国度假时意外跌倒,摔伤了臀部。
西莉亚去医院看望他,躺在病床上的丘吉尔让所有人都离开,只留下他的私人秘书,他要求秘书向他保证,让他死在英格兰。
他的秘书答应了,但走出病房,秘书就对家人们说,自己真的没法保证,因为丘吉尔可能马上就要死了。
第二天,当时的英国首相派了空军飞机前来接丘吉尔回伦敦。一路上,西莉亚握着外祖父的手,祈祷着他能够坚持下去。
在伦敦机场,原本输送食物的升降机把丘吉尔的床从飞机上放下来。看到机场工作人员带着悲伤表情,沉默地等候一旁,丘吉尔突然微笑起来了,并给他们打出了一个标志性的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
“看到这儿,我们也松了口气,因为我们觉得他能好起来了。”西莉亚回忆说。但丘吉尔再没能像之前那样健康,他最后坚持了18个月。
1965年1月24日,一个礼拜日的早晨,温斯顿·丘吉尔静静地睡在床上,他的妻子克莱门蒂娜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他的儿子伦道夫站在床的另一侧,21岁的西莉亚和她的两个阿姨站在床尾。丘吉尔紧闭双眼,没有了呼吸。
谈及外祖父之死时,西莉亚似乎突然意识到一个现实:“外祖父去世时陪着他的人中,剩下的只有我一个了。”
去世前几年,丘吉尔曾预言,自己将会在他父亲的忌日死去。他的确是在那一天去世的,而且和父亲的去世时间仅相差几分钟。西莉亚感慨万分:“这真让人吃惊。”
英国启动了早就准备的国葬计划。国葬仪式举行当日,路的两边挤满了哀悼的人群,大约有32万民众前来向丘吉尔致敬。家族的男人陪着丘吉尔,伴着军乐一路从西敏寺走到了圣保罗教堂。
从圣保罗教堂开始,棺材被送上了船,沿着泰晤士河而上,缓缓驶向滑铁卢车站。根据丘吉尔生前遗愿,他的灵柩由游艇送到伦敦的滑铁卢火车站。
随后,灵柩由火车送到丘吉尔的出生地伍德斯托克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巴拉顿,并安葬于当地圣马丁教堂的家族墓地。从滑铁卢车站到牛津,西莉亚看到铁道两旁站满了人群,向火车挥手致敬。
“他安葬的地方非常简单,跟其他战争领袖很不一样。”西莉亚感慨。她说,和父母一起简单葬入故土,是丘吉尔自己的意愿。
在牛津郡这个没有守卫和游人的普通教堂墓地里,这位改变了二战历史的英国人,和他的妻子、父母、兄弟等家人葬在了一起。
纪念馆
丘吉尔的房间
灰色的木质小床、床头硕大的地图,昏暗的灯光,沙发椅,大书桌上摆着文具,床头柜上摆着烟灰缸。这儿的一切都与二战结束时一模一样。这是不列颠战役中丘吉尔曾经住过的地方。
被称为白厅地洞的战时内阁室建于二战前不久,它由钢铁和水泥加固,可以抵御200多公斤的炸弹袭击。
时任首相的丘吉尔与一部分政府要员、军事长官等从1940年5月起入住这里。丘吉尔私人房间位于白厅地洞的最里面,紧邻地图室。
在这个房间,丘吉尔会通过BBC广播作出一次次著名的演讲,动员全英抗击纳粹德国,鼓励法国地下抵抗运动坚持,说服美国加入这场正义的战争。
新京报记者 金煜 朱柳笛 伦敦、牛津等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