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京出差的实习吧创始人李亚平表示,实习吧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同学们做好选择。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实习吧就要改名刺猬实习了,这是创始人李亚平的坚持。放弃掉朗朗上口的产品名,大家心里其实蛮斗争的,但她个人态度坚决:“不要还没年轻就已经老了,年轻人身上该有点青春的锋芒。”而刺猬就像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内心柔软,但是身上有着棱角。
一端是尚未进入社会熔炉的大学生,一端是求贤若渴的实习用工企业,实习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口,而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平台存在,满足双方的需求。
在李亚平作为HR的职业生涯当中,曾听过很多员工吐苦水,悔恨当初的选择,“如果我们年轻时可以早点认识世界,亲自碰一碰,一切或许会有所不同。”
HR创业却没做猎头
李亚平曾任职世界知名500强公司的大中华区HR负责人,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眼里往往只有名企,认识不到优质企业的潜质。“BAT每年招收大量应届生,但吞吐量也不过几千人,可中国的毕业生每年有700多万。”
同时,对于初入职场年轻人埋藏内心的憋屈,她也非常了解。“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个单位,觉得岗位和设想差别非常大。”
毕业时的选择大都源自于想象,有时很难接近现实,等工作两三年后再转头成本很高,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够在更早的学生时代被解决?
于是,实习吧诞生了。
当李亚平对朋友们分享创业想法时,却遭遇了不解。“干这个干吗?”“哪有人care实习生?”每一个人都在问,那些客气不说出口的,用表情传递了不解。
“开始是蛮受怀疑的,大家都建议我辞职后顺理成章去做猎头、做顾问、做培训机构,挺多人甚至直接说‘你做我就投’。”李亚平说。“但是发现我是专注在大学生实习上,就感觉离钱太远了,不靠谱。”
“但我不服气,实习这块确实很难赚什么钱,财富更不可能爆发增长。但并不影响我们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李亚平表示,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90后难管?那就早点适应
去年11月份起步,实习吧刚成立半年,目前累计了近10万注册用户,春节后每月保持60%以上增长。而且这是在完全没有发力市场推广,靠口碑传播的自然状态下实现的。
除了线上信息发布的部分,实习吧还会借助冬招、夏招、公益演讲的机会进入校园,让企业家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提供个性化辅导和服务等。
一段时间做下来,收获了一批种子用户。这些用户自发“滚雪球”式发展,在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志愿组建分站,变成小小的自组织。
“来找我们的企业大概五六百家,经过筛选就只剩下一百多家。”李亚平表示,实习吧拣选企业的重要标准并不看企业的名气大小,而是关注企业是否“真心实意”给实习生提供工作舞台,“我们不会为追求数量而忽略标准”。
许多大企业对实习需求并不重视,反馈谈不上积极主动,李亚平就带着团队跟着后面靠软磨硬泡,硬是将简历回应的平均周期缩短。她还有办法,说服原本没有提供岗位意愿的公司,乖乖入驻实习吧。
“常常有企业里的朋友来找我,都抱怨说90后太难管了……我跟他们讲,与其抱怨不如拥抱,要知道,你后面可用的人只有90后了,你唯一能选择的就是适应。”李亚平笑着说。
■ 创客项目ABC
A.他们是谁?
创始人亚平曾在华为科技和世界500强公司任要职,实习吧是她集以往的业务管理和HR经验创建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亚平也是中欧2005级的EMBA,华南地区知名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
B.在做什么?
实习吧是立足学生端提供实习信息、职业辅导与体验的新型O2O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和学生更平等、直接地互动,实习吧提供背书和有个性的增值服务。
C.融资情况?
2015年4月,实习吧完成天使轮融资,得到中欧及长江EMBA校友共400万元天使投资。
■ 对话
被60岁创业者所感动
新京报:已经在跨国公司做到高层且工作稳定,再出来创业,内心有过煎熬吗?
李亚平:原来我的轨迹相对单纯,太过稳定,5年后是什么样现在就知道,我希望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煎熬坦率说是有的,离开热爱的团队我非常不舍。
新京报:促使你创业有什么故事吗?
李亚平:下决心创业,其实跟2013年11月去了一趟以色列有关。当时我们在创投机构孵化器里面看到许多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一位穿着蓝衣服的老太太特别显眼。刚开始以为是工作人员,后来得知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曼教授的女儿——60多岁的创业者。那一次触动非常大,突然明白困难和羁绊来自内心,“never too late(永不嫌晚)”,我想先勇敢迈出第一步。
新京报:对实习吧这款产品,你有什么期待?实习吧最大的价值是?
李亚平:实习吧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同学们做好选择。
现在就业压力大,有的毕业生折腾到最后会说,“谁要我,我就跟谁。”后来的一系列职场悲剧都源自这时的妥协。所以建议同学们大二、大三开始对自己的未来选择做探索。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试错。你需要早点去实践知道现实是怎样的。比如很多女生喜欢说“我要开个咖啡馆”,那你就去咖啡馆先打工试试,趁着年轻去试一下你到底喜不喜欢。
新京报:盈利方面有考虑吗?
李亚平:实习吧目前对企业、用户双向都没有收费,这一点与现在经营招聘业务的许多大平台十分不同,于是我们有能力保留对企业的筛选权。
至于说盈利模式,牵涉到粉丝经济,未来我们会用心运营实习吧的粉丝社群,比如会考虑一些低成本的增值服务,像是个性化的建议、辅导等等。
新京报:你对今年马上就要找工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李亚平:年轻没有失败,这是我非常喜欢也非常相信的一句话,但也要记住,青春没有时间浪费。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