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世界从来没有离深渊如此之近。

  70年前,噩梦醒来,胜利来临。历史终于可以平静地书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

  整个世界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不过是为了维护最简单的人类底座基石。

  人类大厦不倾,人们才能免于恐惧。

  触摸历史肌肤上的烙印,我们在70年后回望这场反法西斯的胜利。

  我们重访国内外27个战场,在真实的空间里去勾勒、还原当年那些著名战役。我们也会跨过时间的距离,把历史和现实熔为一炉。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个带有别样视角的报道。

  我们会寻找决定重大战役胜负将领的后人,在他们身上,你将看到血脉如何传承。他们携带着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基因,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光荣与梦想在一个家族里延续。

  我们会寻找一些特殊角色。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他们只是一个个无名英雄,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某个契机下成为战争的拐点。我们将记录平凡人生命里浓墨重彩的时刻。

  正义的和平,人性的光辉,将贯穿整个专题,这是我们对二战的诠释。

卢沟桥,曾饱受硝烟战火,曾是一场侵略战争的始发地。

  

  1937年7月7日下午,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一阵神秘枪声,揭开了一颗侵略的野心。

  从这天起,一个民族做出了最后关头的选择:抗争,乃至牺牲。

  一寸山河一寸血,驻守北平的29军,挥舞大刀重夺铁路桥,在卢沟桥区域与敌决战,下定“愿以此桥为坟墓”的决心。同时,全国各界声援不断,对前线给予了各种支持。

  >>详情

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部在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新华社发

  

  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动发动了反击日寇的淞沪战役。

  此一役改变了日军侵华的进攻方向,由原来的从北往南,改成自东往西,使得当时的国民政府有空间西撤,客观上使中国的工业、文化、抵抗力量得以保留。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整个会战历时3个月。

  >>详情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乘胜追击,进入平型关城楼。新华社发

  

  南口、张家口战役后,日军一路沿平汉线南下寻找在保定的中国主力决战,板垣征四郎同时把战场扩大到华北屋脊的山西。由于“山西王”阎锡山判断失误,日军连续拿下广灵、灵丘、浑源等要地。此时,板垣征四郎把目光放在了平型关上。

  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以第115、第120、第129师紧急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十里乔沟”布下口袋阵,歼灭1000多名日军,击毁日军汽车60余辆,缴获九二步兵炮1门、七三、七五山炮弹2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挫伤了日军最精锐的第5师团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

  >>详情

中国士兵进入月河街搜寻日军残余,台儿庄大战最惨烈的巷战就发生在这里。资料图片

  

  从1938年3月23日,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包围与反包围的厮杀。日军一度控制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地区,但是中国军队拼死不退。

  到4月7日凌晨日军全面溃败退出台儿庄,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日军伤亡7000余人,而中国军队也付出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

  台儿庄大战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在当时亡国论、妥协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打击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骄狂气焰,坚定了民众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台儿庄大战的胜利,迟滞了日军攻打武汉,为抗战力量内迁赢得了时间。

  >>详情

1939年,日军侵犯汨罗长乐街(刊登于《画报跃进之日本》昭和14年新年号)。

  

  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经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法”,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前,就已将战法印成手册,发给高级干部,预先排兵布阵。

  战时,薛岳在从湘北门户岳阳到长沙城外的4条河流、150公里铁路沿线布上10万重兵,设下层层防线。日军进攻路线受阻,在浏阳河、捞刀河、金井、福临铺、影珠山等处一度举步维艰。

  >>详情

第八战区绥远部队抗日士兵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政府军队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击战。奇袭包头后,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率部抵挡住日军围剿,于1940年3月20日夜间派遣800多名敢死队员,用“掏心战术”趁夜色突进五原城内,主力部队随后攻入,与日伪军展开激烈巷战,提前设伏的中国军队在乌加河顽强阻击日本援军。

  五原大捷消灭日伪军共五千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观行宽夫等50余名,俘虏伪蒙军1800余名,获火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

  >>详情 

枣宜会战,中国军队炮兵阵地。资料图片

  

  1940年5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襄河东岸第五战区部队发动进攻,枣宜会战爆发。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日军两个师团交锋。5月7日,他亲率74师渡襄河击敌,与日军激战9昼夜。但日军截获电报密码,知道张自忠所在,集中数倍兵力,将张自忠及其率领的74师包围在宜城市板桥店镇南瓜店附近。5月16日,因寡不敌众,张自忠在南瓜店壮烈殉国。6月17日,宜昌失守,枣宜会战以中国战败告终。

  枣宜会战虽然失败,但中国军队主力尚在,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深渊。

  >>详情 

枣宜会战,中国军队炮兵阵地。资料图片

  

  为粉碎日军在华北推行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下,先后105个团近20万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向日军堡垒密布的2500公里交通干线发起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

  据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联合公布的《百团大战总结战绩》,此役大小战斗共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俘虏伪军18407人。

  抗战史专家赵延庆表示,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延迟了其南进的步伐。

  >>详情 

日军战俘列队经过哈尔滨街道,一旁是当时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供图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并将东北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和大本营。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时刻,东北抗日联军奋起反抗,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优势装备之敌浴血奋战、周旋苦斗,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

  自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9月的6年间,关东军共死伤17.82万人,抗日联军牵制关东军约80万人。

  >>详情

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基地进行丛林训练。资料图片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拉开太平洋战争序幕。12月23日,日军轰炸仰光,缅甸告急。为确保滇缅公路生命线的畅通及联合抗敌,1941年12月26日,中英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中国先后动员40万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与盟军联合对日作战。

  1942年3月至5月,10万远征军士兵第一次入缅作战,在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棠吉收复战取得了出色战绩,但由于英军配合不力,加上指挥上的失误,导致远征军孤军奋战,最后惨败。远征军分4路撤退:除孙立人部队安全退到印度,其他3路均险阻重重,死伤惨重。资料统计,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而伤亡人员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详情

冀中抗战时期,吕正操在村民家和冉庄联庄会员亲切交谈。资料图片

  

  地道发源于党群关系坚定的冀中地区。对于中共在敌后战场保存实力,持久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后,地道开始普遍用于战斗。这时敌人的扫荡已经很少了,地道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敌后战场宣传、组织、战斗等对敌战略中的一环。地道战必须与游击战、地雷战、反包围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战斗效力,单纯利用地道进行反击的例子是很少的。

  >>详情

  

  1944年3月5日、6日,新四军第一师在车桥对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歼灭战。

  车桥,淮安东南重镇,位于淮安、泾口、泾河、曹甸之间,系日军华中派遣军第六十四、六十五师团控制的重要据点之一。

  我军以五个团的兵力,歼灭日寇大佐以下465人,其中内俘少尉以下24人,伪军483人,并攻占车桥镇,迫使敌人放弃了曹甸、泾口等十余处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地区。

  车桥一役,粉碎了敌人的“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贯通华中战场、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战略区的联系。

  战役胜利后,时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向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特传嘉奖令,“车桥之役,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

  >>详情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马其诺防线被突破,比利时军队投降,30多万英法联军全部集中在法国敦刻尔克和沿海港口,一场撤退行动开始。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馆馆长卢西恩·贝恩看来,灰暗的战争岁月里,大撤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胜利。为了纪念敦刻尔克大撤退,巴黎曾举行一场花卉比赛,选出全法最美的玫瑰,这株玫瑰就被命名为“敦刻尔克”玫瑰。它闻起来有胡椒的味道,也有淡淡的清香。

  “这是法国人民对待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态度——它是成功的。”卢西恩·贝恩说。

  >>详情

  

  1940年5月28日,在英国上议院一间地下室里,丘吉尔和幕僚们对希特勒发来的“和平”建议,已连着几天没能得出一个结论了。6月,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丘吉尔正式拒绝了希特勒“和平”谈判,发表《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说,“我想不列颠之战就要开始了。”

  按希特勒指示,德空军元帅戈林制订了对英国开展大规模空袭的“鹰计划”,夺取制空权后,再发动登陆英伦的“海狮计划”。纳粹对英国港口、船运、机场和飞机制造厂发起狂轰滥炸,随后又转而大规模轰炸伦敦等工业、港口城市。但皇家空军以少胜多,始终牢牢控制着英伦的制空权。

  在菲尔看来,对雷达的使用、盟军飞行员以及美国的相助、丘吉尔的判断等,都是英国取胜的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被丘吉尔赞为“少数人”的约3000名飞行员,他们以勇气和智慧赢得了战争。

  大不列颠空战,是二战中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也是快速扩张的纳粹德国遭遇的首场挫折。

  >>详情

  

  珍珠港事件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偷袭成功,却加速了最终的失败。事件发生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大多数民众认为,如果战火不蔓延到美国,美国就没必要参战。珍珠港一战,2390个美国人如此悲惨地死去,美国人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这次事件是重要的转折点。美国参战,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太平洋战争开始爆发。二战进入了最大规模,二战进程由此加快,法西斯阵营开始从胜利走向没落和失败。

  >>详情

  

  1941年9月底,德军开始实施代号为“台风”的作战计划,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

  德军的进攻主力是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大约180万人。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全力保卫莫斯科,调集三个方面军共125万人,并先后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千米的3道防线。

  战役初期,苏军的损失很大,据德方的材料,到10月初,苏军被俘达65万人。11月中下旬,德军加强进攻,苏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耗尽了德军的预备队。

  1月上旬,苏军利用德军进攻受挫惊慌失措和防寒准备差的有利时机,从三个方向向德军发起总攻。到4月中旬,苏军向西推进100~350千米,收复了大片失地。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了50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多人。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

  >>详情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详情

宋哲元外甥女李惠兰一直在为29军的后人奔走,只为大家能抱团聚合。

  【人物小传】

  李惠兰(83岁):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1937年时任)的外甥女。曾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佟兵(90岁):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之子。曾是北京第二人民医院药剂师。

  何玟(79岁)、何瑗(71岁):第29军110旅旅长何基沣之后。退休前,何玟是北京东方化工厂工程师。何瑗系北京晨光印刷厂厂长。

  >>详情 

今年1月17日,路月浦八十大寿,王文黎专程赶到南京祝贺。

  【人物小传】

  路月浦(80岁):国民党精锐师98师少将参谋长路景荣之子。曾在江苏省商业厅工作。

  王文黎(80岁):国民党精锐师98师少将旅长王禹九之女。曾为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

  >>详情 

陈人康抱着父亲陈士榘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人物小传】

  陈人康(63岁):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曾在解放军第二炮兵任职,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

  杨秋华(65岁):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女。曾于解放军总参管理局招待处工作。

  >>详情 

4月24日,台北,孙大强在他的牛排馆内留影,手里是他爷爷、著名将领孙连仲的旧照片。

  【人物小传】

  孙大强(72岁):抗日名将孙连仲长孙、抗日名将宋哲元外孙。孙、宋两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抗战史。孙大强将美式快餐引入台湾,被称为台湾美式餐饮教父。

  程恒莲(98岁):山东临沂西安乐村村民,亲眼目睹血战后的场面,并和乡邻亲手埋葬了486名抗战将士遗体。

  >>详情 

4月29日,薛岳儿子薛昭信在台北办公室中。身后墙上挂着他赴美求学前父亲送的“诚”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人物小传】

  薛岳(1896年-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抗日战争时任第九战区总司令,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薛昭信(62岁):抗日名将薛岳的第七子,1953年生,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硕士,台湾杰出建筑师。

  薛维忠(75岁):薛岳的侄子,194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麻省大学数学统计研究所硕士。曾任“交通部”运输计划委员会统计处副统计长、“行政院”经建委管制考核处处长、中央银行国库局局长等职。

  >>详情

董都祥拿着父亲董其武的照片。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人物小传】

  董其武(1899年-1989年),山西省河津县人。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1940年,参加第八战区“冬季攻势”,指挥部队完成乌加河阻击战,获五原大捷。抗战期间,经历大小战役、战斗290余次。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董都祥(60岁),董其武之子,1955年出生。1970年参军,1988年转业至地方工作。

  >>详情 

4月8日,张自忠之孙张纪祖,拿着爷爷张自忠的照片。当时他应邀参加台儿庄战役纪念活动。新京报记者尹亚飞摄

  【人物小传】

  张廉云(92岁),张自忠将军之女,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张庆安(82岁),张自忠将军之孙,曾是上海钢铁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张纪祖(75岁),张自忠将军之孙,商人。

  >>详情 

找到父亲的墓碑之后,五十多年了,范国光每年都要去父亲范子侠的墓碑前祭扫。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人物小传】

  范国光(82岁) 曾任山东枣庄市政协副主席。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0旅旅长、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范子侠之子。

  >>详情

2015年5月19日,八路军129师第二旅旅长孙继先之子孙东宁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谈到了父亲对整个家庭的意义和影响。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人物小传】

  孙东宁(63岁)八路军129师山东纵队第2旅旅长孙继先之子,解放军总参谋部退休。其父孙继先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任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详情 

冯忆罗说,抗战胜利后,父亲将很多战友遗孤接回家住。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人物小传】

  冯仲云(1908年—1968年),江苏武进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等。

  冯忆罗(83岁),冯仲云之女。北京外交学院培养的中国第一批外交官;国家外国专家局离休干部。

  >>详情 

马继民说,他可以没有大出息,但不能给爷爷杨靖宇抹黑。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人物小传】

  杨靖宇(1905年—1940年),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屡立战功。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马继民(50岁),杨靖宇之孙。复员后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详情 

5月5日,江苏省政协会议室,戴安澜之子戴澄东捧着自己写的《戴安澜传》,封面是戴安澜将军的戎装照。

  【人物小传】

  戴安澜(1904~1942) 安徽无为县人,黄埔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当年5月受伤殉国于茅邦。

  戴澄东(74岁) 戴安澜幼子。水利高级工程师,退休前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统战部副部长。

  >>详情 

5月14日,供职于上海一家台资企业的孙天平,在办公室拿着父亲孙立人将军的戎装照。

  【人物小传】

  孙立人(1900~1990) 安徽庐江县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普渡大学、维吉尼亚军校,曾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两次入缅作战。其指挥的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1955年,孙立人因“郭廷亮7军官涉嫌叛变”案被捕,遭软禁33年,后被平反。

  孙天平(58岁) 著名抗日将领孙立人次子,如今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工作。

  >>详情 

4月22日,吕正操之子吕彤羽研究了一辈子地空导弹,参与研制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人物小传】

  吕正操(1904~2009)辽宁海城人,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为张学良的少校副官。抗战时期率部赴冀中前线,先后在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激战。1937年率团脱离国民党,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新中国建立后,历任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职。他是最后一名逝世的开国上将。

  吕彤羽(73岁)吕正操长子,退休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其参与的科研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详情

6月9日,北京阜成门,程子华三女儿林爽爽说,她将延续父亲拉近两岸距离的心愿。

  【人物小传】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1939年至1945年任冀中军区政委,对蠡县地道实地考察,撰写文章提倡地道战,后在冀中各区全面推广地道战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商业部长、民政部长等。

  林爽爽(69岁)程子华三女儿,先后在航天部、国家科委、国务院研究室文卫局工作,退休前任昆明市副市长、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详情

  【人物小传】

  叶飞(1914年-1999年)

  原名叶启亨,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1928年参加革命,在闽东地区领导革命,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葳葳(68岁)

  叶飞之女。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原副局长。

  >>详情 

  【人物小传】

  廖政国(1913年-1972年)

  河南省息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在车桥战役中率部担任芦家滩阻击战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副军长、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廖颖(66岁)

  廖政国之女。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退休医生,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详情 

  【人物小传】

  夏尔·戴高乐(1890-1970)

  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建者。1890年出生于法国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俘。二战爆发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贝尔纳·戴高乐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侄子,出生于1923年,92岁。曾参与二战,为“自由法国”运动抵抗组织成员,抗击德国侵略。二战结束后,从事科学仪器研究。后曾担任中法委员会主席,致力于促进中法友好。

  >>详情

  【人物小传】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英国军事家、政治家、战争领袖。出生牛津郡,曾参加陆军,1900年开始从政,曾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5月当选英国首相,带领英国对抗纳粹德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帮助同盟国建立,直至二战结束。战后发表著名“铁幕”演讲。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也是著名演说家,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膝下有5个子女,10个孙子辈。

  西莉亚·桑迪斯(1943-)

  丘吉尔大女儿戴安娜之女。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曾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并随外祖父在其晚年前往法国、意大利、摩洛哥、南非等地旅行。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研究、撰写、制作其外祖父的题材书籍和电视节目。至今出版了五本有关丘吉尔的书籍。组织“追逐丘吉尔足迹”之旅。

  >>详情

  【人物小传】

  赫斯本德·爱德华·金梅尔(1882—1968)

  1941年年初,由美国海军少将直接晋升海军上将,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和美国舰队总司令。珍珠港事件十天后遭到解职。随后,由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茨主持的罗伯茨委员会开始对珍珠港事件进行调查,之后该委员会认定金梅尔与夏威夷陆军司令肖特,玩忽职守导致了日军的攻击行为。金梅尔在数场听证会中为自己辩护。

  1942年,金梅尔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之后,他继续为自己的事情奔走。1968年金梅尔去世。

  托马斯·金梅尔

  69岁,金梅尔将军的长孙。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曾经在越战期间在军舰上服役。1973年从海军退役后,加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联邦调查局工作25年后退休。退休后他致力对珍珠港事件的调查,寻找新的证据。并要求美国国防部重新对金梅尔将军事件进行听证,希望能够恢复祖父的上将军衔。

  >>详情

  【人物小传】

  朱可夫(1896-1974)

  苏联著名军事家,有苏联“军神”的美誉。苏德战争期间,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苏德战争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是苏联胜利的象征,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

  艾拉(1928-)

  朱可夫大女儿,法学博士,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详情

  【人物小传】

  隆美尔(1891.11.15-1944.10.14)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陆军元帅,著名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斯坦因、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二战期间,隆美尔元帅被卷进了密谋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尔被迫于1944年10月14日在卡车上服毒自尽,时年52岁。

  曼弗雷德(1928.12.24-2013.11.07)

  隆美尔独子,14岁起在空军服役,后被勒克莱尔的法军俘虏。出狱后继续读完中学,图宾根大学主修政法,在英国获得政治学博士。历任《德国城市报》记者、总编,1974至1996年任斯图加特市长,兼任德国联邦市镇议会主席等职。2013年逝世,终年84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