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许路阳)北京的人口为何控制不下来?昨日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落户由多部门审批,准入条件与规模调控之间缺少有机联系。专家认为,应由级别高于北京、天津、河北的综合协调部门,来协调人口规模调控及合理分布等相关事宜。

  户籍人口迁入“政出多门”

  昨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在京发布。

  蓝皮书透露,近年来,京津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内部人口空间分布也不均衡,而影响京津两地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口迁入。

  以北京为例,蓝皮书指出,掌握进京户口审批权限的共有中央、市属和军队三大系统,涉及26个单位的41个部门,包括北京市人口计划生育、发展改革、规划、统计、公安等部门,“人口管理职能如此分散,人口政策缺乏衔接,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蓝皮书认为,户籍人口迁入“政出多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规模调控的难度,也成了首都人口“控而不制”的原因之一。

  建议实行人口迁入“一支笔”审批制度

  如何进行京津人口调控及分布优化?蓝皮书建议成立京津冀综合协调机构,协调人口规模调控及合理分布等相关事宜。

  “希望这种协调不仅涉及人口,为人口调控专门成立机构太浪费。”蓝皮书的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张耀军表示,需要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协调机构,级别上也要高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政府。该机构要由三地政府牵头,吸收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驻京部队及三地发改委、规划委等部门参加,办公室可设在发改系统的委办局。

  张耀军称,该机构的职能应包括根据三地人才发展需要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协调和检查各部门落户指标使用情况,实行户籍人口迁入的“一支笔”审批制度。

  张耀军还在蓝皮书中建议,应加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资源与产业配置格局,促进京津冀人口分布合理化。此外,还应建立京津冀人口流动信息交流监测平台,实时交流三地人口流动信息,并检测人口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焦点1·交通】

  北京应加快市郊铁路规划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跨界交通存在瓶颈。例如,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路、国道、省道中,共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其中仅“断头路”就长达2300公里。为此,蓝皮书建议,尽快完成行政区域交通线路建设,“使行政边界不再成为交通壁垒。”

  轨道交通方面,可仿照广佛(广州-佛山)和沪昆(上海-昆山)模式,兴建跨区域地铁。就北京轨道交通而言,蓝皮书建议,应在15公里至30公里近郊区内建设快线地铁,以连接中心区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并在30公里至70公里范围的远郊区内加快市郊铁路规划。

  【焦点2·生态】

  水库周边等存几百座垃圾场

  蓝皮书指出,与国内外其他都市区相比,京津冀都市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北京城市应急水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自2003年以来,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陆续建成,但目前埋深已超过40米,接近设计开采值。

  此外,无论是密云水库还是官厅水库,地下水还是地表水,水质问题都比较严重,库区周边及水源地存在几百座垃圾场,80%是非正规式垃圾填埋场,“降水后部分垃圾可能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地下水造成影响。”蓝皮书说。

  蓝皮书建议,建立城市、特别是首都跨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按水库供水量每吨0.02元计算,由京津冀区域协调委员会在每年年底前一次性划入专项资金账户,用于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项目补助。还可以争取国家支持,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主体,包括京津的北部及西部山区,设立国家级水源生态合作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