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念慈设计中国美术馆造型借鉴了莫高窟标志建筑“九层楼”(第96号窟,高45米)。
兴建:剩余材料修成“十大建筑”之一
1898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理想社会“太平世”。在其大同世界里,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将成为“美妙博异”、“奇精新妙”的社会新事物。但同属博物馆系统,同样有着“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功能的美术馆在国内起步却很晚。国内第一家美术馆要属在民国时期成立的江苏南京美术馆。由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议程,美术馆建设提到上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十大建筑项目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告诉记者。
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央确定了国庆十周年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大建筑”中包括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中央美术展览馆”项目也被列入其中。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指出,美术馆项目列入十大建筑说明了国家的重视,“从国际惯例而言,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国家、有文明史的国家,都有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这些是标志性的建筑。所以当时尽管中央财力并不宽裕,却也把博物馆、美术馆列入其中。”
作为当时北京市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美术馆本应该在1959年建成,但最后却是在1961年11月15日建成。这也引发了日后对中国美术馆是否列为十大建筑的争议。
对此,范迪安提到,“首都国庆十大建筑简报”1958年第四期美术工作会议上讨论的十大建筑意见中,人民大会堂是第一个,其后还有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宫、美术馆、军事博物馆,还有农展馆和科学馆,“当时也有歌剧院,只是后来没盖起来。从当年的会议纪要简报里明确显示,美术馆纳入了十大建筑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
对于没能按时完工的原因,梁江解释,这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那么雄厚,财力不够。
这样的解释在中国美术馆公布的《美术馆建馆工作报告》中得到验证。该报告指出,1958年11月21日动工以来,“工程进行基本是顺利的。至今年(1959年)一月底,因建筑材料中之钢筋、木材供应紧张和施工力量不足,为了保证首都国庆工程之重点工程按期完成,国庆工程办公室在本年第一季度内,不再供应美术馆所得各项材料,并将美术馆大部分施工力量分批调往侨联大厦工地。截至目前,美术馆工地虽未全部停工,实已陷入大停小做状态中。”
中国美术馆再度复工是在1960年国庆庆典活动之后,北京市政府决定用国庆竣工工程的剩余物资材料和款项,继续完成美术馆工程主体项目,并于下半年全面恢复施工。“后来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建成后,就把它们的剩余建筑材料给了中国美术馆,所以我们和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好多都是一样的”,梁江告诉记者。
1960年4月美术馆再度复工还专门成立了建馆小组,成员有周巍峙、蔡若虹、吴仲超、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王朝闻、华君武、陈半丁等。小组任务为确定建馆方针任务、解决机构编制、调集干部、审核陈列计划和经费预算。
美术馆复建工程至1963年3月23日正式竣工验收,此前文化部已任命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开渠兼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张谔任副馆长。1963年6月1日,毛主席亲自题词“中国美术馆”,就此确定了其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地位。
设计:造型参考敦煌“九层楼”
中国美术馆的主楼馆舍为古典阁楼回廊式建筑,高檐飞脊,金色的琉璃瓦配以玻璃花饰和乳白色面砖突显民族风格。
这一颇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是由老一辈建筑师戴念慈完成。尽管此前他从未设计过美术馆建筑,“但他的理念和实际探索,直到现在来看都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范迪安指出,戴念慈当时考虑美术馆被称为艺术宝库,那就在设计上将宝库这个词形象化,“他想到了敦煌,莫高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代表。”
由此,戴念慈汲取莫高窟96号窟“九层楼”飞檐古典形式,正门廊及廊榭采用大屋顶式,略作点缀,与中间顶部的阁楼相呼应,其他部分则设计成平顶以解决展厅顶部采光。
在中国建筑传统中,从汉代起就有九层塔式建筑,莫高窟“九层楼”高45米。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力舟告诉记者,戴念慈借鉴了塔式造型,但又不可能做成莫高窟那么高,为此他把飞檐压缩重叠在塔顶上,做了七层。
可贵的是,如此富有民族气息和传统审美的建筑设计,同时也考虑到了现代功能。范迪安说,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很多博物馆,类似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都是从皇家宫殿转成博物馆,很多现代美术馆建筑都未问世,“戴老的设计既具备美术馆展览作品需要的宽敞、光线明亮,也注意到观众的欣赏、交流、需要公共交往空间。所以这个设计在功能上是比较先进的,很有先见之明。”
插曲:周恩来补充长廊和竹子
在戴念慈的设计方案实施中也发生过小插曲。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力舟回忆,当时在民族化的理念之下,美术家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很吻合国家美术馆和国家艺术宝库的定位,美术家投票选中了这个方案。不过,周恩来总理还是有一点不满意,“周总理说这是城市的建筑,还应该有城市园林的特点,是能让观众、人民休闲的环境。因此他建议加上长廊,种上竹林。”
为此,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张谔特意到青岛买来竹子种下。杨力舟清楚地记得,由于竹子扎根很深,破坏地基,唐山大地震时美术馆损坏严重,大修时,有人建议把竹子去掉,把长廊地面建成商店,张谔听闻非常气愤,“他说那可不行啊,那是周总理种的竹子,可不能弄掉!”
除此,在画家黄永玉的回忆里,中国美术馆三楼的栏杆也是周总理设计的。此外,当时周总理还提议在回廊底下应该有水围绕。“不过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引水较困难,这一方案未能实现”梁江透露。
1963年中国美术馆整体完工正式亮相,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也经历了两次大修。也曾有意见希望将中国美术馆“推倒重建”。
杨力舟回忆,美术馆施工正好在1959年到1962年期间,是国家的经济困难时期,因此施工的质量不够好,“多数在冬季施工,在洋灰里面,掺杂了很多咸盐。而咸盐对钢筋是有腐蚀作用的。因此,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当时在北京的各建筑损害最大的就是中国美术馆,横梁断裂,地基下陷,主楼向东倾斜。”
为此,1990年中国美术馆主楼实施了第一次大修,主要目的是抗震加固。12年后,国家又投资1.4亿元对美术馆主体建筑进行改造和内外装修,使展出条件、设施标准得到了很大提升。2003年主楼改造装修完成后,建筑形象、展厅设施、灯光照明、楼宇自控、恒温恒湿、消防报警等均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 花絮
画库“迟到”三十多年
当年戴念慈根据使用功能,将美术馆分成了展览部分、供应服务部分、办公部分、公共活动部分等。在设计蓝图中,除了取意于敦煌的主楼外,美术馆西有画库、东有放映厅,北有陈列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最后压缩只建了主楼。
这栋主楼30年来既是展览主体,也是办公室,楼顶的小房间成为藏品存放室。随着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不断增加,缺少画库的矛盾日渐突出。
刘开渠等老馆长在任时曾多次呼吁尽早建画库。1995年,在现址用地范围内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藏品库及配套用房,历时3年,1998年底竣工。“主楼后面的地皮是中国社科院的,文化部用了另一处基建房子与社科院进行1:1的交换,修建了藏品库。”
中国美术馆新画库面积达4143.5平米,地下三层地上二层。外檐采用黄色琉璃女儿墙,牙白色釉面砖,与美术馆主楼外观风格协调统一,除雕塑库外,藏品均采用可移动型密集柜、密集架储藏。防火防尘。
中国美术馆大事记
●1958年9月,中央美术展览馆(中国美术馆)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项目。
●1961年11月15日,美术馆主体工程竣工,并获得首批捐赠——116件陈树人作品。
●1962年,购藏林风眠、傅抱石绘画各6幅。
●1962年5月23日第三届全国美展开幕。
●1963年2月14日,文化部任命刘开渠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张谔任副馆长。
●1963年6月1日,毛泽东题写“中国美术馆”。
●1964年1月,邓拓捐赠个人收藏145件宋、元、明、清书画作品,其中包括苏轼《潇湘竹石图卷》。
●1965年1月,首个陈列展“中国美术馆建国以来部分美术作品藏品陈列”在二楼展厅开幕。
●1965年12月19日,《收租院》泥塑展览开幕。朱德、彭真等中央领导先后观展。每天接待观众达两万人次。
●1978年,刘海粟作《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和有关模特儿问题的学术讲座,引发争议。
●1979年9月27日,第一届“星星美展”在美术馆东侧街头展出。第二天公安局叫停展览。
●1980年7月,文化部任命刘开渠为中国美术馆馆长,曹振峰、冯迪、张谔为副馆长。
●1980年12月21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开幕。罗中立油画《父亲》获一等奖并被收藏。
●1981年9月1日,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开幕,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个美国官方来华的艺术展览。
●1983年6月15日,纪念张大千逝世“张大千画展”开幕。15天展期参观人数达6万人次。
●1988年,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引起社会轰动。
●1989年2月5日至19日,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前卫艺术“登堂入室”。
●1993年2月15日,“法国罗丹艺术大展”开幕,一个月展期观众人数达十余万。
●1996年11月20日“德国著名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伊蕾娜·路德维希捐赠国际艺术品展览”开幕,展出了82位艺术家89件117幅作品。
●1998年2月18日,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流民图》捐给美术馆。
●1999年3月16日,文化部任命杨力舟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2002年4月,中国美术馆闭馆,对主楼进行改造装修。
●2004年4月29日,文化部陈晓光副部长任命冯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2005年9月21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央方厅开幕。
●2005年11月1日“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为美术馆提供优秀书法作品。
●2005年12月14日在学术报告厅召开新任馆长(范迪安)到任会。
●2008年1月19日,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开幕,该展览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敦煌艺术展,观众量突破了60万,创观展人数纪录。
●2008年6月11日收藏的第一件电子媒体艺术作品——玛格达里纳·派德琳女士(克罗地亚)作品《名字成了字母组合游戏》。
●2008年8月19日“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开展,为美术馆首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大型个展。
●2011年3月2日起对社会免费开放。
●2011年7月26日“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开展,确立新品牌展览。
●2012年11月1日,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开幕,美术馆“重读经典”藏品专题陈列展开篇。
●2013年6月,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