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涂志刚 发自伊斯坦布尔)“鲜红的血,我的血,/同黄河混在一起奔流。/我的心在中国,/在那为正义的制度而战的/士兵的队伍中间跳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深情朗诵着土耳其大诗人希克梅特的诗篇。当地时间6月16日,第四届亚洲诗歌节在伊斯坦布尔开幕,诗歌节期间,陈平原、臧棣、唐晓渡、骆英、郑小琼等中国批评家与诗人一行将和几十位当代土耳其诗人就“跨文化与诗歌”主题进行研讨,而诗人们的对话,就从伟大的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开始。
因希克梅特相遇
“我们对当代土耳其诗歌了解还不多,但在60年前,希克梅特的诗曾经照亮中国青年的心灵”,诗人雷抒雁举着一本60年前出版的《希克梅特诗选》,向土耳其的伟大诗歌传统致敬。希克梅特是土耳其当代新诗的奠基者,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土耳其现代诗人,对中国的新诗写作曾经发生影响。雷抒雁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希克梅特和聂鲁达等诗人的选集,是青年们难得的诗歌启蒙读本,而在诗人访问中国之后,更是风行一时,他手里这本《希克梅特诗选》,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重印三次,印数巨大。“今年是希克梅特诞辰110周年,我们要向他致敬”。
与中国诗人的集体回忆相对应,诗歌节第一天的正式研讨,就被安排在希克梅特中心举行。土耳其诗人麦泰·厄载尔介绍说,“在希克梅特之前,诗歌必须遵循严格的韵律和音步,而希克梅特打破了所有限制,给诗歌以新的形式与活力。”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希克梅特直到2009年才被恢复土耳其国籍,但在民间,希克梅特的诗歌一直被人们朗诵。
渴望构建互相理解的窗口
希克梅特是历史,而现实则是,中国与土耳其诗人因为缺少交流,已经变得互不了解。“亚洲诗歌节可能变成一个打通双方,沟通诗歌心灵的窗口”,在诗歌节开幕式当日,伊斯坦布尔著名的《自由报》如是展望。诗歌节上,收入10位当代中国诗人和29位土耳其当代诗人作品的选集举行首发,这也是两国诗人第一次大规模读到对方的作品。
“这里几乎人人都写诗,虽然发表诗歌根本赚不来稿费,但是可以说诗歌仍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当代诗歌正在变得越来越边缘的世界趋势时,土耳其诗人麦苏特·谢诺尔介绍说。麦泰则表示,“土耳其现在有2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有40多个诗歌奖。现在人们都谈论帕慕克,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他的小说,但世界也同样应该看看土耳其的诗歌。”
亚洲诗歌节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坤诗歌发展基金联合举办,每年一届,致力于促进亚洲诗歌界的理解和沟通。上一届诗歌节于2011年在韩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