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社会:1780-1950》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版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版
定价:36.00元



《政治与文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
定价:54.00元


《现代悲剧》
译林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定价:18.00元


《关键词》
三联书店
2005年3月版
定价:27.00元

  【人物简介】

   雷蒙·威廉斯,(1921-1988)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出生于威尔士乡间的工人阶级家庭,毕业于剑桥的三一学院。战后至1961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担任戏剧讲座教授,直至去世。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

   雷蒙·威廉斯著作宏富,主要有:《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1961)、《乡村与城市》(1973)、《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1974)、《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写作、文化与政治》(1989)等。

   毫无疑问,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还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显然这一切与威廉斯一生的行为和宏富的作品是分不开的,《文化与社会》便是其的经典之作。

   □书评人 朱振刚

   当今的时代,文化作为一个标签已经充斥于社会的大街小巷。在高等研究机构里,“文化研究”早已是显学;日常生活中,挂着文化标签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更是不绝于耳。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社会什么关系?于此,重看雷蒙·威廉斯的经典作品《文化与社会》,在当下就不失其意味了。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

   《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威廉斯用文化研究的视角,论述了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社会变革在人们思想和情感上激起的反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将文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示了文化是如何发生,又为什么会发生,及其从开始到现代的演变过程,综合讨论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观念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通过对18-19世纪英国文学、思想史上重要人物生动描述,以文化为纲,串联起这些思想家对于文化的认识和批判。“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这是作者的论断。也就是说,文化是整个18—19世纪大英帝国的生活方式。这个时代的英帝国是个什么时期呢,是其工业革命之后实力迅速增长,随后进行全球扩张并达到实力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代的英国,可谓是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全盘工业化的冲击,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显得尤为激烈。英国自启蒙运动以来,独具浓厚的人文传统,这个浓厚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一个核心观点: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农业文明,是与自然世界融洽的,自成一体的有机文化(organic culture)。而工业革命,则摧毁了这种有机文化,造成了整个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下降,人心不古,今不如昔。出路只有两个,一个是重申有机文化,另一个,则是打破资本主义文化,重建新的文化方式。

   而在英国浓厚的保守主义氛围中,显然保守主义思想是主潮,也就是重建有机文化,成了一个对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英国“传统”。而这个传统,恰恰又是《文化与社会》的主题。

   那么,保守主义对于工业革命的持续批判,为什么没有带来“有机文化”呢?威廉斯没有给出这个论断,但从他的梳理中,我们已经可以读出这番意味。在威廉斯看来,问题正出在保守主义是精英阶层的保守文化,缺少“共同文化”。也就是说,保守主义的精英态度,失去了工人、农民的支持。

   没有工人、农民的支持的保守主义却要创造合乎自然的有机文化,像不像是叶公好龙?威廉斯本人对保守主义回归有机文化的批评,是这么说的。他说,他写《文化与社会》,是愤慨于有些人以珍视传统为借口,动辄以保存文化的名义反对民主、工人与民众教育以及“大众文化”。在他看来,精英的傲慢,正与启蒙以来的平等精神背道而驰。

   外部的声音

   说到这儿,笔者不禁想起《四分三十三秒》的故事。当年在纽约一个半露天的音乐厅里,美国现代音乐家凯奇第一次“演奏”他的《四分三十三秒》。钢琴没有打开,他一坐到台上就开始计时。经过4分33秒,他站起来宣称:一曲奏毕。这个故事和1917年杜尚的大作《泉》一样,如果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时代背景,是没有办法去做理解的,甚至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开得过分的玩笑。

   这个故事似乎与雷蒙·威廉斯讲的“文化”,没什么特别大的关系。不过,其中总有些反讽的意味,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喧闹的文化追寻,到最后,就只有走向对自我的反讽。这是雷蒙·威廉斯的判断,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提醒。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评论家,威廉斯的文化研究非常具体,和其他很多理论家的研究方式不一样,他直接面对社会问题,甚至让自己参与其中,正是如此,他的论述不带有任何教条主义的制约,通过梳理,把英国保守主义阵营的观点放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现实当中。这时你会发现,文化对于社会的反思也是鞭辟入里,结合我们自身的处境回味,甚至不禁拍案叫绝。

   读《文化与社会》,不仅让我们看到1780-1950年代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反思自己的文化与社会的,在了解工业革命与后来社会革命的“丰功伟绩”的同时,知道与之并生的重重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一种批判和反思的视角。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雷蒙·威廉斯所说的创造共同文化的说法,显得尤为重要。

   【链接阅读】

   雷蒙·威廉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