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
今年1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三所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2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等六所院校获批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3月,教育部拟同意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学校;5月末,重庆市公示了6所拟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的独立学院名单,包括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等⋯⋯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2020年以来,各地申请转设、进入公示或已获批的独立学院已有近20所,这一速度前所未有。
教育部今年5月印发的依申请公开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佐证了这一点。文件提出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未来其转设路径分为转为民办、公办和终止办学三种。
独立学院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什么是独立学院?为何要转设?目前进展如何?转设过程中有哪些阻碍?转设及未来发展路径有哪些?是否影响当下高考生的志愿填报?记者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积弊已久,转设时机逐步成熟
独立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在教育部印发的方案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记者获悉,在上世纪末高校扩招背景下,一批由公办高校与民办力量共同创办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兴起。2003年,教育部将这种办学形式命名为“独立学院”。
公开资料显示,这类学院数量一度远超300所。据教育部2007年数据,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由此可见,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独立学院是重要力量。
然而,扩张过程中,独立学院的一些弊端与母体校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
曾任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的周潇曾撰文指出,独立学院依附于公办学校,无法摆脱公办高校管理体制僵化的弊病、不能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专业和学科上复制母体学校,缺乏自己的特色;在师资和管理上的过度依赖致使自己的造血能力不强等。同时,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集结了公办和民办的双重优势,规避了一般民办高校的风险和成长中的艰难,也挤压了一般民办普通高校的生存空间。
在今年5月下发的方案中,教育部指出:“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由此,2006年起,教育部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独立学院转设,不管是转公,还是转设民办,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来说都是好事。这意味着学校可摆脱多重利益关系,能更专注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道。
转设进展缓慢,涉及复杂利益因素
十余年间,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推动独立学院的转设。在2006年提出可以转设后,2008年,教育部颁布“26号令”,为独立学院转设提供多种路径,包括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入公办学校、终止办学等。自此,转设已成为独立学院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印发通知,提出要把独立学院转设摆在高校设置工作的首位,各地要制定独立学院转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动独立学院“能转快转、能转尽转”。
记者查看我国历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10年起,全国独立学院数量逐年缓慢下降。今年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57所。
本次教育部在方案中提出,原则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要率先完成转设,其他独立学院要尽早完成转设。
据统计,自“26号令”颁发至今,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已有70所左右。进展并不算快。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领域专家指出,独立学院转设涉及投资方、母体学校、地方政府等多个主体,因而并非易事。
熊丙奇指出,独立学院不转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公办高校“校中校”,想继续以独立学院名义按民办收取学费,转设为公办校后,将失去大笔学费收入;有的独立学院想独立转设为民办学校,但是母体校不愿意放弃每年的学费收入提成,于是提出高额“分手费”。
此外,周潇曾发文指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往往要将来自母体学校的授课教师计算在内,才能勉强达到生师比的要求,因此,尽管一些独立学院非常希望与母体脱钩,但同时也因为担心失去母体的师资支持而心存犹疑;另外,对于民办民营型独立学院来说,还有一个顾虑在于因为产权不明而产生的疑虑以及过高的税费。
“概括而言,导致独立学院转设难的主要因素,不是教育因素,而更多是利益因素。利益因素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高。”熊丙奇表示。
民办、公办、停办,三种路径明确
独立学院如何转设?实际上,教育部已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未来转设路径,包括转为民办、公办和终止办学三种,并指明了具体条件。
首先是转为民办。对于办学协议完善、办学主体间权利义务划分清晰、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院,可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另一种路径是转为公办。无社会举办方(指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公办高校与学校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医院、校友会或学校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办,以及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下同)或社会举办方拟退出举办、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对于上述两种条件均不具备的,可以选择终止办学。教育部明确,已停止招生,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转设,或举办者主动提出且条件具备的,终止办学,撤销建制。
留给独立学院的选择并不多。他们也在积极谋求出路。转为民办高校后也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一位不愿具名的并购参与人士指出,民办学校的未来只有三条路:停招、上市和卖掉。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部董事总经理朱泉星告诉记者,民办学校质量越来越两极化。观察多个公司旗下学校数据排名发现,早期被并购学校在招生分数线、就业率、收入规模等方面均有增长,运营成本及负债率也有所下降。
朱泉星认为,高校的运营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包括硬件、师资、管理、校企合作、招生等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学校自身财力难以与上市公司旗下的学校相抗衡。而通过并购成为上市公司资产后,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营运效率,共用联校资源,下降运营成本。“如果民办学校自身不谋求上市,迟早被上市教育公司收购。”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当前,通过并购方式被并入上市公司的30余所民办高校中,有11所前身为独立学院性质。
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在加速整合。多名受访者称,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的并购将会越来越多。
高考生志愿填报需谨慎
“如果报对了,说不定以后能转为公办高校;报错了就惨了,学校被撤销也说不定⋯⋯”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消息传出后,一些今年高考生的家长生出担忧。
当前,高考即将来临,随后考生面临志愿填报。往年,很多独立学院名字中带有母体校的“光环”,因此,对一些高考成绩不算理想但仍希望就读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独立学院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而今年,由于独立学院面临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不确定性,多位专家指出,考生报考此类院校需要谨慎。
在熊丙奇看来,一方面,独立学院的转设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没有确定转设方案启动转设前,都很难准确说清独立学院具体怎么转,另一方面,就是举办主体主要是国有资产的独立学院,大概率会转公办,但是转为公办后,办学质量如何也难说。
熊丙奇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独立学院时,不必揣测哪所独立学院可能转设公办,希望由此“占便宜”,而主要应分析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情况、专业教育质量情况、毕业生毕业走向等。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