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华,北京第二十中学校长。1994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同年7月进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任教。2000年做校长助理,2001年任教学副校长,同年赴美攻读教育学硕士课程。2004年任德育副校长,2005年任常务副校长。2006年,接任学校校长。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被称为海淀区北部地区“最高学府”,校长陈恒华是一位“70后”年轻校长,也是北京市选派的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之一,具有中外高等学历教育背景。

  这段赴美学习经历,使陈恒华对中外教学管理模式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教育只能走自己的路,照搬照学国外的现成经验,并不适合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

  “误入”教师行业

  当初走上教师行业,陈恒华坦言,也有几分误打误撞的成分。

  与多数男生一样,中学时的他对工科专业更感兴趣。高考时一所石油化工学院原本是他的本科第一志愿。但那所高校属于定向招生,而陈恒华并不符合规定。这个填报上的“失误”,将他直接送入了本科二批第一志愿——长春师范学院。

  不过好在陈恒华对教师职业的印象一直不错。他说,自己小时候在新疆兵团一所小学上学,很喜欢一位男班主任。班主任与陈恒华父亲年纪相当,虽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学生并不怕他,反而喜欢跟他亲近。陈恒华记得,当年自己总想得到班主任表扬,每见到班主任欣慰的笑脸或一句夸奖,心里就会特别满足。

  成为教师虽并非陈恒华从小的理想,但也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工作若干年后,在一次有关工作倾向的问卷调查中,陈恒华的测试结果显示,他确实适合做教师。

  毛头小伙任年级组长

  1994年,陈恒华从长春师范学院毕业。当时,在学校担任班干部的他有机会留校,而父母更希望他回江苏老家团聚。而这个22岁的毛头小伙最终决定:进北京闯一闯。

  1994年7月,陈恒华被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录用,一入校就被学校安排教初三年级化学。虽只比学生大五六岁,但得益于在大学中任班干部的经历,学生颇为认可这位年轻老师的管理。

  仅3年后,25岁的陈恒华就被校长任命为高一年级组组长。面对着一批年长自己很多且精通业务的老教师,陈恒华信誓旦旦地许诺:有信心为大家服务好,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当时还说了一些比较愣、比较冲的话……回想当年,真是无知者无畏。”陈恒华说。

  幸运的是,老教师们给予了这位年轻的年级组长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陈恒华说,老师们时不时就会给予他指点,他都虚心接受。

  中国教育不能照搬照学

  工作6年后,陈恒华被提拔为校长助理。2001年,作为“北京市青年干部出国培训学习项目”的50名成员之一,他有机会到美国攻读1年半教育学硕士课程。

  “去美国之前,感觉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陈恒华说,到美国前三个月,参观了一些学校,听取了他们的教学方式,感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国内的学校课堂上直接运用。

  但半年以后,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感到有些东西并不如之前看到的那么美好了。而一年后,他甚至开始反思,美国的教学方式是否能直接用在中国的课堂上。“差异太多了,很多东西都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我们不可能照搬照用,大家所处的环境和目标都很不一样。”

  临近毕业,他和导师探讨了一个话题——“什么是最好的学校管理”。结果是:没有最好的管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003年,从美国学习归来,陈恒华担任二十中教学副校长。此时的他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中国的教育只能走自己的路,没有什么可以照搬照学的。

  年轻的70后大校校长

  2006年,35岁的陈恒华接过老校长马成营的“指挥棒”,成为当时北京市最年轻的“70后”大校校长之一。

  之后,陈恒华开始探索适合社会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办学之路,他提出了学校新的育人理念——“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的人”。他解释说,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培养人”;另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他希望二十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敢于承担责任,并成为能为社会发挥作用的人。

  如今,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也已发展成为一所“一校三址”的市级示范校。去年,二十中在永泰地区承办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永泰实验学校”,今年9月1日将开始小学招生。对于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陈恒华而言,新的挑战又将开始。

  ■ 对话

  “一校三址”资源共享

  新京报:“一校三址”是哪三所学校?

  陈恒华:校本部是一所完全中学,2004年与一所纯初中校合并,去年开始在永泰地区承办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永泰实验学校”。

  新京报:你现在工作重心在哪所学校?

  陈恒华:现在更多精力在新承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来学生规模会达到1600人左右。

  新京报:二十中是海淀北部的优质校,学校生源压力大吗?

  陈恒华:过去生源压力大,是因为这地区新建社区较多,学龄孩子比较多,学校不断扩班。以本校初中为例,最早只有8个班,曾一度扩到14个班。高中也由最早的2个班扩大到现在的8个班。

  新京报:未来三所学校将如何发展?

  陈恒华:未来希望二十中这个校区以办好高中教育为主;新都校区希望建设成为一所中等规模完全中学,能在当地承载更多学生;而九年一贯制这所学校,希望经过探索义务教育的新模式,很好地完成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每个学校各有侧重点,希望未来这些资源能够相互共享,形成更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所学校都陆续完成改造后,在校学生比之前翻一倍,未来将会达到6000人,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