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贴片广告中,一款名为“康字头活络油”的产品以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吸引观众:“哪有什么腰肌劳损啊,其实就是关节缺这个东西了”“再厉害的腰椎疼,也怕这个东西”。画面中,“抹腰椎、抹颈椎、抹关节”等字样反复闪现,并宣称该产品“持续发热渗透”“最快第二天见效”。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款标榜“改善关节问题”的活络油实为“消字号”抑菌油,其宣传功效涉嫌违反《消毒管理办法》,消费者反映使用后无效,生产企业更因多次违规遭行政处罚。


广告宣称“一天见效” 消费者实测无效


今年春节,消费者于喜(化名)发现母亲在使用IPTV观看视频来源显示为优酷的电视剧时,被一则广告吸引。广告中,一位外国人头像旁配以“在俄罗斯都用这个活络油”的旁白,宣称产品“专门针对受损关节研发”,“抹下去5分钟就会感觉热乎乎,不用十天八天,只用一天就知道它的厉害”。广告还强调产品含有苦参、黄柏等草本精华,能“深入渗透关节不适部位”。于喜的母亲因长期受关节炎困扰,表示想买来试一试。尽管心存疑虑,于喜仍花59.9元在电商平台“康字头旗舰店”下单了“拍一发五”的套餐。


然而,使用后母亲反馈“似乎没什么效果”。于喜重新查看产品详情时发现,店铺未公示具体资质,仅标注“营业执照已上传”。更令人怀疑的是,产品包装侧面显示其真实名称为“佰邦奇灵抑菌油”,卫生许可证号为“赣卫消证字(2022)第B瑞金001号”——这意味着它并非药品,而是一款消毒类卫生用品。


抑菌油冒充药品 盗用其他产品适应症


记者调查发现,“康字头活络油”在多个电商平台均有销售,其宣传话术高度一致:客服声称产品适用于“风湿骨痛、筋骨疼痛、跌打旧患”等九种情况。但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显示,国内仅有两款获批的活络油药品,均由珠海宏利药业有限公司持有,与“康字头”毫无关联。


进一步对比发现,该产品客服宣称的适应症竟与珠海宏利药业的活络油药品说明书完全一致。例如,两者均提及“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用于跌打损伤”等。然而,“康字头活络油”的说明书却仅标注“皮肤抑菌”,其外包装侧面也明确标示产品为“抑菌油”,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柏立群指出,“临床用药多为国药准字的产品,消字号产品多用于消毒使用。”此外,这款产品所宣称的适用于颈、肩、腰、腿以及关节不适人群多属骨伤科疾病范畴,与其所称的抑菌微生物类别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柏立群同时强调,如果有颈、肩、腰、腿以及关节不适,正确的做法是去正规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用药。


标签违规暗示疗效 执行标准暴露真实属性


从产品外包装到执行标准,这款活络油的“身份矛盾”更为明显。其正面印有“康字头活络油”“居家旅行 有备无患”等字样,极易让消费者误认为药品;但侧面却以小字标明“佰邦奇灵抑菌油”,卫生许可证号显示其为消毒产品。


根据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产品执行标准编号Q/JBB 005-2021对应的分类为“护手或身体护肤油”,属于个人护理用品。《消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消字号产品标签和宣传不得暗示疾病治疗效果。显然,“抹关节”“缓解疼痛”等广告语已涉嫌违规。


同时,根据《广告法》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生产商三年被罚六次,卫生安全评价缺失


这款标榜“老国货”的产品,其生产商江西佰邦药业有限公司实际成立于2021年11月,仅运营三年多。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从2023年7月至2024年11月,因生产销售卫生安全评价不合格的消毒产品、标签违规等问题,被行政处罚6次。


2024年11月,江西省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卫生监督员在对江西佰邦药业有限公司的监督检查中发现,当事人未出示6款消毒产品的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经调查发现,其生产销售的华伦透骨膏等4款消毒产品标签标识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癣霸抑菌膏等2款消毒产品标签标识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当事人生产销售的前述6款消毒产品首次上市前未进行卫生安全评价的行为,不符合《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同时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规定。


对于前述产品的功效宣传等问题,2月21日,记者致电江西佰邦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没有相关部门可以接受采访,并随即挂断电话。记者再次拨打,则提示“用户正忙”。


2月24日,就该消字号产品宣称功效等问题,记者在全国12315小程序举报,截至发稿时,为“待立案”状态。


行业乱象:消字号产品“擦边”宣传疗效


在抗(抑)菌制剂生产经营活动中,暗示疗效是常见行业乱象之一。《2021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明确深化重点产品治理,其中提及开展消毒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加大抗(抑)菌制剂(膏、霜制剂)违法添加激素等禁用物质和宣传疗效的监督执法力度。自2023年6月起,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央网信办、最高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组织开展抗(抑)菌制剂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上海卫生健康监督部门此前还提醒,网络上悄然兴起一些打着“抑菌”或“抗菌”旗号的“神药”,宣称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实则混淆概念,可能有害。抗(抑)菌制剂属于消毒产品中的卫生用品,产品中有抗菌或抑菌成分,用于人体皮肤黏膜,起到保持清洁卫生的作用,并不具有疾病治疗效果,如果使用抗(抑)菌制剂替代药品,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延误病情。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