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有爱看古装剧、迷恋金庸古龙的经历。至于古风、国潮等古典欲望流行,则是近些年来年轻人创造的事物,逐渐成为一种亚文化乃至于大众文化。本期反向流行邀请青年作家吟光,聊一聊当代人的古典趣味。


在吟光的新书《上山》中,唐代诗人王维和晋代诗人陶渊明成了一对穿越时空的CP,寄托了一个当代人对中国古代文人气质和时代氛围的想象。你是一个“好古”的人吗?古典审美的魅力,如何体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怎么看今人对古典审美的现代化?如何理解武侠、奇幻、玄幻中的古典元素?科幻也可以是古典的吗?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书评周刊的微信小程序,以及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长按二维码即可收听)



01

王维与陶渊明的CP文?

现代趣味的古典审美


《上山》 吟光 著


董牧孜:听说你是王维的粉丝,为什么会在《上山》这本书里写王维和陶渊明之间的故事?有点“关公战秦琼”的CP感。


吟光:我可以说是穿越千年的追星少女。王维在盛唐时期比李白、杜甫更有名,是当时的“顶级流量”,“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颜值很高,对我来说是一种完美的男性文人形象。陶渊明的人设则完全不同,他纵情狂放,晚年落魄,郁郁不得志。王维和陶渊明都有山水田园的光环,但二人本质上很不同。


王维得到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妥协、软弱。在唐朝经历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他降了伪朝,做了伪臣,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在乎虚名浮利。我从王维的童年经历来理解他的选择。王维的身世类似于林黛玉,父母出身大家族,但年幼丧父,他身为长子,成为家族独立门楣的唯一依靠。这或许就是他在十四五岁独自进京求官,考取状元,结交达官贵族,并在此后漫长的人生里与世俗不断妥协的原因,他无法像陶渊明或李白那样洒脱。这是我很能与王维共情的原因之一,我们今天依然面临着类似的矛盾,比如承担世俗责任与寻求艺术和自我之间的抉择。


陶渊明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形象飘逸洒脱。但汉学家宇文所安却说他是中国第一自传诗人,他所有诗和自传都在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树立自我形象。他晚年隐居,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实际上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当官,不过人们只记住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自己的心路书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王维在散文里评价前代人陶渊明,说他“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不为五斗米折腰,晚年就要亲自躬耕,全家人生活得很狼狈。我写王维和陶渊明,不只是对照他们的诗歌境界,也是两种不同人生选择和人生境界。我在以王维为主体的小说里加了一个类似于陶渊明的人物,让陶渊明穿越时空与王维论辩人生观的选择,battle回去,也算是弥补了一种历史的缺憾。


董牧孜:你的书写似乎体现出今人对于古人的一种现代化了的趣味。也有类似的历史小说,比如今天那些讲曾国藩的现代小说,会说这是一个小镇青年来京城闯荡升职加薪,达到人生巅峰,又遭遇事业不顺的成长故事。这与今天都市人的心境是非常契合的。


吟光:的确是现代价值观的体现。比如我们会觉得,做官和做艺术家在现代社会是很不兼容的身份,一个要非常世俗,一个要非常自我。不过在古代是否也是如此?我的朋友在一次文学分享会上说,“文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这个想法似乎是现代人的发明,对于古代人来说,做官和做文人是一回事。比如我们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作品,往往就是诗人做官不顺被贬谪时,所写出的流传千古之作。


02古典、玄幻与科幻:

我们能从过去里看见未来吗?



余雅琴:你的小说词句都能体现出古典文学的滋养,你是怎样接触和喜爱上古典文学,继而把它转化为现代读者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


吟光:我从小喜欢语文课、诗词以及各类包含古典文学元素的娱乐产品,后来在中文系接受了正统文学界以及西方学术理论的训练,同时也是古风流行文化乃至小众趣味的爱好者,尽管流行与正统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当然,中国作家往往很自然地受到古典文学影响,不论是在语言、技法还是题材上。从鲁迅、张爱玲到白先勇等等,包括先锋作家苏童写过《武则天》和《我的帝王生涯》,余华写过《古典爱情》,只不过后者是借古典才子佳人小说的范式,来颠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


就大众文化而言,上世纪末流行武侠小说,21世纪初,奇幻和玄幻小说曾掀起过一波浪潮,这些小说往往挪用古典文本或延续了古代的志怪、侠客传统。但当我真正开始创作的时候,我所热爱的类型小说风潮已过,这几年兴盛起来的是科幻小说。


董牧孜:玄幻小说往往让我想起《冰与火之歌》《指环王》等西方流行的文化作品。这种建立在本土神话资源上来构建世界观框架的玄幻作品,是不是也可以看成中国本土脉络下的一种科幻尝试?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原本就会将古代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天马行空的碰撞,今天的网文似乎也在打破固化的边界。我们之前谈科幻往往是以现代科学框架、苏联或美国模式为参照,能不能塑造一种有中国传统肌理的科幻?


吟光:我个人理解的科幻,是建立在技术核心之上的创作。我们可以拿古代技术来承接古典脉络,比如蒸汽朋克,还有刘宇昆提出的“丝绸朋克”,类似于东方的蒸汽朋克,比如将古代的四大发明融合到科幻小说中去。


余雅琴:会不会这些东西,仅仅是一种概念?它本质上还是一种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技巧的现代小说?包括武侠小说以及你的小说,其实是以古风为素材的当代小说。毕竟我们在社会文化以及认识层面上已经无法对接古代了。不论鲁迅、苏童、余华,即便他们继承了很多古典财富,但其实都是在诉说自己时代的事情。现代人在古典素材中得到的滋养,或许实际上也是有限的。


董牧孜:我们谈了很多当代年轻人如何将古典元素应用到今天的现代生活。假如展望未来,我们是否能在未来看见过去,在过去里看见未来?


吟光:今天大家会跑到过去里寻找对于未来的想象,这很有意思。比如很多“后学“研究关注中国的道家、老庄思想,我们发现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庄子的”齐物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有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我们的科幻小说对未来的想象或许也可以回到东方的古典意境中去。“丝绸朋克”仍然是东方嫁接西方的产物,有没有可能以竹林、诗词、戏曲营造出一种“丝绸蓬莱”,成为现代人琐碎庸常生活的寄托?


03

古风文化流行,

崛起叙事下的文化表征?


虚拟偶像洛天依与乐正绫


董牧孜:今天年轻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带入,有时候有种奇妙的错位。比如古风音乐,绝大多数喜爱古风歌曲的人认为自己是在传承传统文化。但我感觉这更类似于年轻的亚文化群体借助古典元素,玩一种形式和风格的拼贴。


古风歌曲承袭了传统元素,比如乐器以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为主,曲调是古典的五声调式,有传统文学的故事性和画面感,不过,古风音乐有更强的混杂性,有时候会融合摇滚、说唱,还运用了很多日本的和风音乐,有些则直接在和风音乐的基础上填词。


古风音乐身上也有很深的二次元烙印。在B站跨年晚会上出场的虚拟偶像洛天依,一直都是古风歌曲的代表演唱者。这个二次元形象是日本雅马哈集团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中文声库的虚拟形象。


古风音乐与周杰伦那类中国风歌曲还不太一样,后者有非常商业化、标准化的制作,而古风歌曲的制作则更为粗糙和个体化。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它不会生产出自己的套路,比如动不动就讲“千年”“情殇”“断肠”。今天的小孩总能动用自己乱七八糟的资源,来建构一个自己的古典世界,无论如何这是有创造力的。


吟光:音乐研究、社会学对古风音乐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古风音乐在音乐界的地位,类似于网文或类型文学在文学圈的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小众的甚至是流行的。作为一种亚文化,古风是年轻人在寻找一种群体认同感。与其他亚文化不同的是,古风又有着塑造民族认同的功能。当我们面向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教育还没有覆盖到位的时候,今天的年轻人要怎么去了解自己是中国人,怎样去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时候他们就会动用自身比较喜欢接受的方式。古风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体现了小众趣味与民族认同的重叠。


董牧孜:或许古风恰恰是“大国崛起”叙事下的一种文化表征?我们小时候也有很多古典的爱好和认同,但没有人给这些趣味扣上一个“国潮”“国风”的帽子,它在新语境下获得了新的潮流与叙事。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寻根派,今天的“寻根派“画风却是二次元、亚文化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是知识精英群体为主所塑造的寻根风貌了。


余雅琴:古风的流行,或许也是对于知识权的一种争夺。在东方学的视野下,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诠释力未必能被广泛接受。在今天的崛起叙事之下,很多年轻人不论是否真的在了解古代文化,还是仅仅从形式上靠近古代文化,都无法否认他们内心深处的寻根欲望,想要找寻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的文化形式。尽管目前的创作良莠不齐,但这是一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愈演愈烈,至于如何判断我们还可以再保留看看。


吟光:不过,良莠不齐或许恰恰说明了不同文化审美品味的人群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古典的风潮,这种对于古典的渴望,并没有局限在一个所谓高雅的小圈子里。这未必不是好事。


本文作者:董牧孜;音频剪辑:王静;编辑:林菁文。校对:陈荻雁。未经出版方或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